王殿龍(1891-1953) 睢縣董店鄉(xiāng)泊頭村人,其父是中醫(yī),盼其長大成人,子承父業(yè)。于是,一面教子讀書,一面授以“湯頭歌訣”。而他往往心不在焉,父常責之。其父追根問底,他才傾吐肺腑之言:“‘五六工尺’是人生最大樂趣,我想拉弦。”父親大罵其“不分污濁青白,不知高貴微賤。”他不以為然,終日悶悶不樂。老人深知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在他十六歲時,允其投師學拉墜胡。他如愿以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朝伴晨雞鳴,暮送夕霞歸。三年學徒期滿,成為睢縣這一帶最著名的墜胡伴奏者。他性情溫和,待人寬厚,墜子演員爭相與其搭伴。他指法純熟,弦音優(yōu)美,托腔逼真。即使演員嗓子累啞了,只要能吐出字來,他就能拉出調(diào)來,使其唱腔依然圓潤甜美。能充分利用墜胡音域較高的特點,演奏曲藝和戲劇的多種曲調(diào),善于摹擬各類人物、動物、樂器的聲音。常常在開場前的一段墜胡獨奏中,贏得聽眾的陣陣掌聲和嘖嘖贊嘆。民國三十六年(1947)夏天的一個傍晚,他在村頭閑奏自賞,不知不覺圍滿了聽眾,有本村的,有鄰村的,還有行軍路過此地的士兵,約計七八百人。正在奏到得意之處,忽然弦斷一根。他并不停奏接弦,而以單弦演奏,與兩根弦奏出的曲調(diào)無異,眾皆稱奇,連連鼓掌叫好。曾在開封、鄭州等地行藝數(shù)年,頗負盛名。并在開封灌制留聲片。在他的一生中除拉弦之外,還為人開方治病,從不收費。有一次,睢縣雷屯村的劉治彬從數(shù)里外跑來請他醫(yī)治“霉火氣”。他一見病情嚴重,急忙開了藥方。可是病人無錢到藥鋪取藥。他也無錢周濟,就把一堆大糞賣掉,讓病人把錢拿去取藥,劉治彬病愈之后,見了他千恩萬謝,而他卻一笑置之。1953年病逝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