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條編人的日常生活

做刺繡的姑娘
相傳,火神店曾經是方圓百里的商貿中心,每逢廟會,四面八方的商人匯集于此,把各式各樣的民間工藝拿來交易。久而久之,火神店便成了民間工藝品的集散地。聰明的火神店人利用大好機會,開始學習這些民間工藝品的制作。到了清朝時期,這里的民間工藝品不僅全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細。
“火神廟”坐落在火店鄉火店村。一間破損的土坯房,一小塊荒草叢生的空地,不過在當地人的眼里這里一直很神秘,特別是孩子們更是好奇,經常在空閑時節聚到一起聽老一輩人講述關于它的一些故事與傳說。
2008年夏邑縣火店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在前不久的授牌儀式上,該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苗育才直言,“火店鄉獲此殊榮靠的是絕對實力。”
不過不來這里,你還真不容易想像這絕對實力的含義。在該鄉的李店村、邵莊村等,想找幾戶不會從事民間工藝品加工的家庭都很困難。“家家有設備、戶戶有響聲。”用這句話來形容現在的火店鄉一點也不夸張。
據鄉政府2008年底統計的數字看,全鄉從事宮燈、中國結生產的農戶有1500余戶,機械設備3000余臺,每臺設備大都在50萬元以上;全鄉擁有排須、花邊加工機械1200多臺,每臺機械投資成本為5萬元左右,扣除絲線成本及各種費用,每臺年純利潤在3萬元左右;全鄉從事條編生產農戶1000多戶,每戶年純收入在2萬元以上;旗穗生產也是當地民間工藝品生產的一大強項,從事該產業經營生產戶1500多家,每年給該鄉帶來40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
“火店鄉只有5萬多人,每到生產高峰期我們從周圍縣市招來的勞動力不下5萬人。”鄉黨委原書記丁學明說,周圍十里八村的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據介紹,從事民間工藝加工的廠子對勞動力的要求并不嚴格。“技術含量不是太高,一學都會,特別是像中國結、宮燈等工藝品的制作,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干,只是快慢的問題。” 該鄉李店村村民王書勤家里從事宮燈加工有老人也有年輕小伙子。“老人少掙些,年輕人多掙些,無非就這點區別。”王書勤說。
在采訪時,火店鄉的有些老年人告訴記者,火店鄉以前叫火神店,因火店村的一座火神廟而得名。
相傳,火神店曾經是方圓百里的商貿中心,每逢廟會,四面八方的商人匯集于此,把各式各樣的民間工藝拿來交易。久而久之,火神店便成了民間工藝品的集散地。聰明的火神店人利用大好機會,開始學習這些民間工藝品的制作。到了清朝時期,這里的民間工藝品不僅全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細。
“火神廟”坐落在火店鄉火店村。一間破損的土坯房,一小塊荒草叢生的空地,不過在當地人的眼里這里一直很神秘,特別是孩子們更是好奇,經常在空閑時節聚到一起聽老一輩人講述關于它的一些故事與傳說。
“現在每到逢年過節當地人還要置辦一些供品供奉這里的神靈,他們認為這些傳統手工藝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忘本。”火店鄉書記吳振興說。
現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轉變,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也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勤勞智慧的火店人再一次抓住機遇,用商品經濟的眼光去關注這些傳統的民間文化,準備做大做強,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
火店宮燈掛上了天安門
火店人制作宮燈由來已久。據李店村幾位老人講,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芒碭山率民眾起義時就認識了火店鄉一位制作宮燈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勝仗,劉邦便命令他制作大紅宮燈掛在軍營內外,以示慶祝。劉邦統一天下后,沒有忘記這大紅宮燈給他帶來的吉祥,更沒忘記這位制作宮燈的高手,隨后將他招進宮里封為御燈師,組織人員專門為皇宮制作宮燈,從此宮燈便成為皇帝的專用品。每到節日夜晚,皇宮燈火輝煌,宛如人間仙境。
后來,朝廷官員也競相效仿,在自家門口掛上宮燈,作為鎮宅保平安的喜慶吉祥之物。這位能工巧匠過逝后,他們的子孫回到家鄉火店,秉承此業,招收了許多徒弟,專門開了宮燈作坊,生意十分紅火。從此,火店人制作的宮燈開始出了名。
現在在火店鄉制作宮燈有經驗的要數李店村村民王書勤了。記者來采訪時,他正在和工人一起制作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