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梅坦言,劇團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有三個:一個是人的問題,一個是自身面臨的挑戰,一個是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不光是從藝人員斷層流失,他們的受眾也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所以說欣賞群體也出現了斷層流失的問題。”梁園區文化旅游局副局長喬迎雪說。
“我們現在采取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相結合的措施,對四平調進行系統的保護。所謂靜態保護,主要是資料的整理和收集;動態保護則是指辦傳習所培養新的接班人。”喬迎雪表示,經過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2011年,劇團已和商丘市文化藝術學校聯合創辦了“四平調藝術傳習所”。
劇團5樓一個獨立的小資料室里存有四平調所有靜態保護的內容。67歲的馬望發說,劇團已整理編輯出80萬字、長達三卷的《四平調藝術》,已聯絡好出版社準備出版。之外,他們還從各種渠道找到了以前演出的錄音資料,這些都很珍貴,現已經將它們刻成光盤保存了起來。
“四平調有著完整的演變脈絡,因此有人把它稱為‘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縮影’。然而,我在研究和保護四平調的過程中,最佩服的是老一代藝人們,他們沒有文化,忍饑挨餓,嘔心瀝血,開創了四平調這個新的藝術種類,而且廣納各種劇種旋律的精華,實在不易。”蔣云聲感慨萬千。
從形成到發展,從鼎盛到沉寂,從復蘇到危機,從掙扎到希望。四平調的出路在哪里?
“對它的保護也就顯得非常必要。我覺得,必須將政府保護、社會保護、自我保護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共同發力,向社會伸手,向社會借人。”蔣云聲說。
“傳統稀有劇種離不開國家的保護。”付梅說。
“我喜歡,我全家人都很喜歡,也都支持我的工作。四平調還大有希望,只要政府支持。千萬不要把四平調丟了。” 馬望發殷切地說。(商丘日報) 【原標題:四平調:稀有劇種的生死之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