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火德皇帝趙匡胤

2013/10/16 15:59:45 點擊數: 【字體:


    趙匡胤(927.2~976.10),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在位17年,史稱宋太祖,被譽為火德皇帝。

    趙匡胤被譽為火德皇帝有其必然的內在緣由。

    其一,有關趙匡胤出生的傳說不能說不是其根源。相傳,趙匡胤出生之時,“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趙匡胤的小名香孩兒就是其佐證。香孩兒的“香”,就取義于“異香經宿不散”。“赤光”與“金色”,都是火的色彩與象征。“火德”的“火”與之相互印證,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其二,來源于古代帝王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的傳統自成一說。秦漢以來,求仙煉丹、自信長生不老的方士,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來附會王朝命運,稱五德。帝王受命正值五行的火運,即為火德。相傳遠古生于陜西岐山姜水之濱的姜氏,就因火德為王而稱炎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否受命于五行的火德,沒有考據,不敢牽強附會。但他統治時期,對民生問題十分關注。當天下初定的時候,他馬上就實行了寬減徭役的政策,以便農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并且獎勵墾荒,廣植樹木,以固河防,抵御風沙,辦了不少實事好事,受到百姓擁戴。范仲淹曾由衷地說:“太祖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譜·慶歷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是保全柴氏子孫;二是不殺士大夫;三是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如此說來,“火德皇帝”之稱謂確不虛也。

    其三,乘火而帝的趙匡胤更能在睢陽找到其火德皇帝稱謂的注釋。據史書記載:五代后周時,年輕的趙匡胤曾瞞著父親離家出走,至信陽因受冷落,憤然離去,經老僧指點,決意去北方投奔郭威,路過睢陽城南45里的帝嚳祠,想問問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便在祠中抽簽問卜,抽簽問卜的結果竟有天子命,趙匡胤大喜,又跑了40余里至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閼伯廟,興奮之至,竟喝了個酩酊大醉。宋人王明清《揮麈后錄》記載:太祖未發跡時,“曾客游睢陽,醉臥閼伯廟。”《商丘縣志》還記載:“清泠臺,在城西北十八里,梁孝王筑,相傳宋太祖避暑于此,又名清涼臺。”至今睢陽還有趙匡胤當年的拴馬樹和消閑避暑的清涼寺。據《宋史》記載,后周顯德六年(959)七月,趙匡胤來睢陽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而發跡,顯德七年(960)春便發生了“陳橋兵變”,做了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登基后,念念不忘在帝嚳祠抽簽問卜之事,所以于開寶六年(973)下詔大修了帝嚳陵寢。趙匡胤如此對待發跡之地,令宋氏皇族愈加厚愛睢陽。宋真宗認為趙氏之所以得天下,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因此,于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應天府為南京,居陪都地位。應天府上升為南京后,因宋太祖發跡于宋州,于是便在南京建“三圣殿”,奉祀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他們的父親圣祖趙弘殷。三圣殿又名鴻慶宮,宋人劉攽曾寫《鴻慶三圣殿賦》,賦中寫道:“于是太祖乘火而帝,繼益之功,在祚吉土。曰:惟商丘是為星火大辰之居……而宋以來,火帝興于火墟。”并作頌曰:“崇崇商丘,大火主兮。”清詩人查岐昌曾做詩贊道:“房心分野位離東,錫爵宣明配祝融。一代興王推五運,九章上服視三公。荒壇尚識朱書古,廢殿誰論赤帝崇。小縣名從主祀在,千年火正紀神功。”清代商丘縣令劉德昌也寫詩道:“崇臺凌百尺,禋祀歷千秋。帝子炎輝遠,高辛世澤優。豐碑云際立,遙郭望中收。舊是龍興地,坤靈鍾此丘。”趙匡胤多次來睢陽并發跡于睢陽,從帝嚳祠的抽簽問卜,到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再到黃袍加身,這恐怕是令趙匡胤無論如何不能忘卻睢陽的關鍵因素。“宋州歸德軍節度使”這一稱謂之中,有一個重要的“德”字在里面。趙匡胤稱帝后,為什么立國號為“宋”?恐怕就是發跡于宋州的緣故,對于宋地的看重。“宋朝”的“宋”和“火德”的“德”兩個字,正好將“宋州”的“宋”和“歸德”的“德”融為了一體,恐怕這不是一種文字游戲的巧合。同時,睢陽主火,屬于“大火”的分野,又是火祖燧人氏的生活、安葬之地,火神閼伯司火的圣地,素有“尼圣習禮之邦,閼伯始封之墟”和“火都”、“火墟”之譽。對“火祖”、“火神”崇拜有加的趙匡胤,在推崇的“德”字之前加個“火”,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睢陽區文聯(2011-10-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