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王的陵墓——芒碭山漢墓群發現散記
2014/5/15 16:15: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凋敝的王陵
河南永城縣北約30公里處的芒碭山,是這一帶小群山的統稱,也是豫東地區惟一的一處山巒。在方圓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相互依偎連綿的10余座山峰,而周圍卻是一馬平川,廣闊無垠,連一個丘陵也見不到。王引河從芒碭山主峰西側由北向南,蜿蜒流淌注入沱河。山水相間,幽靜深遠,陽光普照,這種自然天成的環境不能不激發起人們對它的向往。
芒碭山主峰最高處僅海拔156.8米,位居群山環抱之中。它南臨保安山,東依僖山,西眺黃土山、鐵角山……北望磨山、馬山……形成連綿起伏、逶迤棋布的陣勢。這一帶的山勢并不險要,部分山頂也只有幾十米高,稱其為漫丘陵也未嘗不可。已過中秋,天空依然粲然,站在山上放眼望去,沒有密密的叢林,也沒有迷津似的小路,但是山與山之間卻是一望無際的開闊,燦爛的陽光中,成片成片的駝黃在陽光下反射出的點點金光格外耀眼,只是濃淡不一而已。和真正的高山險峰相比,其實很平淡,但是芒碭山卻因為西漢梁國王室墓地而遐邇聞名、著稱于世。
很難想像,在14.5平方公里的群山之間,竟然埋葬著八代梁王及他們的王后,還有無數的皇親國戚及歷代達官貴人,附葬在他們周圍地勢較矮的山坡上,形成神秘莫測的王室墓葬群。西漢梁國王室墓地,自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3年),梁孝王劉武葬于芒碭山前開始營建,以后諸王墓都修建在這附近的各個山頭上,以示生死相依、祖輩衍繼。
這里代表著死亡和超生,代表著一代政權的輝煌和衰敗。
芒碭山是西漢梁國王室墓地的集中區域,除芒碭山主峰外,其他每一座山頭幾乎都建造有多座陵墓,而且多為“斬山為廓,穿石為藏”的大型石質崖洞墓。在肅穆莊嚴、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圍中,我和我的同事丘鶴,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郭培育,永城縣文管會陳欽源一同登上保安山。郭培育是受命前來鉆探梁孝王陪葬坑的,根據梁孝王生前的地位和他的權勢,在保安山一帶應該有一個大型陪葬坑存在。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座神秘的陪葬坑還沒有被發現,因此,此行成為令人關注的焦點。
漢代諸王一般都把陵墓修建在自己統治的疆域內,而芒碭山是梁國惟一的一處群山。在漫長的歲月里,一代又一代梁王的墳墓幾乎筑滿了周圍所有的山頭,形成了龐大的家族墓葬群。因為這里有宜人的自然環境,適合作為人死后永久的安息地。再說因山而葬,既可以借助大山巍峨的山峰作為陵墓高大的封土,以增添雄偉宏大的氣勢,還可以利用山勢的堅固達到防盜的目的。盜墓者除非打開墓門,別無選擇。
陳欽源當年同河南考古研究所張志清副所長共同在芒碭山發掘清理了13座梁國墓葬。梁孝王墓被編為保安山一號墓,也是他們發掘清理的墓葬中最重要的一座。保安山位于芒碭山東南,即文獻所載“碭山南嶺山”。在這一座山上共發現了三座大墓、兩座大型陪葬墓和無數的中小型陪葬墓。三座大墓分別是梁孝王劉武及王后并其子劉買的陵墓。與其他陵墓區相比,該墓區墓葬規模比較大,結構通常復雜而完備,充分顯示了梁國早期的鼎盛與強悍。
梁國墓葬群,十墓九空,絕大多數都經歷過盜墓者的光顧,而最為徹底的一次掃蕩,據文獻記載是曹操所為。盡管這里的墓室都是空洞洞的一片陰森和冷寂,但是它浩大的規模、氣勢和令人壓抑的氛圍,仍然在我心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激起難以平息的波濤。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昌盛期,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在此時達到了空前繁榮。梁國國都睢陽,在今商丘附近,國君梁孝王劉武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嫡孫,漢文帝與竇太后的少子,漢景帝的同胞兄弟。這種特殊的身份決定了劉武不平凡的一生。劉武在西漢早期享有重要的社會地位,曾經顯赫一時,制造出許多聳人聽聞的故事。根據他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可知他安葬的規格一定會遠遠超出其他諸王,但是現在除了這石制的墓穴外,什么也沒有留下,只有一團讓人難解的迷霧。
梁孝王死后的葬地,史書多有記載。清光緒年間編纂的《永城縣志·古跡》中載:“孝王洞在保安山之東麓,其中有十字街,飲馬池……”《史記·梁孝王世家》曰:“碭有梁孝王之冢。”
梁孝王墓位于保安山南山頭,因為是在保安山陵區內發現的最早的一座墓,所以被定為保安山一號墓。該墓俗稱秦王洞或梁王洞。之所以這樣稱呼大概是由于該墓很早已被盜成空洞的緣故。20世紀30年代,河南古跡研究會李景聃在豫東調查商文化遺跡時,第一次勘查了梁孝王墓,并且發表了調查報告。李先生在報告中說“梁孝王洞又名秦王避暑洞,一說為梁孝王墓……按形制言,墓室之說較為可信。而是否梁孝王墓無以證明。”可見當時還沒有充分的理由認定該墓是梁孝王墓。
該墓墓門朝向東方,方向99度。一條30米長的斜坡墓道由山坡中部的梁孝王寢園直達半山腰,這條墓道在地下掩埋了兩千多年,1991年,張志清帶隊在這里發掘梁孝王寢園時,在寢園西側南部發現一道斷面,經過鉆探發掘后,知道這是通向墓口的一條墓道。現在為了行走方便,已在原有的坡道上修筑了水泥臺階,以供游人出入。
拾級而上,半山腰有一處寬闊的平臺,這是為建墓而修筑的,當初建墓者就是從這里開始完成第一步建筑計劃的。站在平臺向山下放眼遠望,是無限的舒展和開闊。郭培育此行就是準備在這片開闊地上尋找梁孝王的大型陪葬坑。
梁孝王陵墓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浩大的工程,是經過技藝高超的建筑師和工匠們設計筑造的。他們首先選擇巖層深厚、石質堅硬的山段作為建墓的位置,然后劈山開石,鑿造出一條東西長約9米,寬約5米的露天平底墓道,再在兩側用長方形石條和楔形石條券筑成為兩側傾斜、中間平直的石拱頂。墓道內在封墓的時候已經用塞石充填,每塊塞石約一噸半重,上面均刻有排列的序號,這是封閉墓道前已經經過精心計算過的。如此完備的措施,最終沒有阻止盜墓者的光顧。
梁孝王陵墓全長95.8米,最寬處約32米,直達保安山腹地,可謂宏偉巨制,巍巍壯觀。它是對外開放的三座墓中的一座。從平臺可以通往墓內,墓門內向外散發著陰森可怖的寒氣,令人不寒而栗。據史書載,宋時孝王墓已是洞門敞開,游人不斷,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威嚴與肅穆。北宋淮南人陳綱在芒碭山游歷時,曾看到“狐鳴陳涉孤墳壞,金盡梁王石室空”的蒼涼情景。《水經注·獲水》記載梁孝王墓“行一里到藏……黎民謂藏有神,不敢犯神,凡到藏,皆潔齋而進,不齋者,至藏輒有獸噬其足,獸難得見,見者云似狗,所未詳也”。這種有關神奇鬼魅的傳說究竟來自何時,現在已經無處可考,但是這里一定發生過怪異荒誕的事情,以至影響深遠,才會在民間廣為傳播。《水經注疏》認為“狗為豹之誤”。這是有可能的,由于當時梁王洞荒涼破敗,雜草叢生,已成為虎豹豺狼出沒的地方,若是貿然進入必會受到野獸的攻擊。
墓內陪葬物雖然早已蕩然無存,但是這龐大的石制墓室依然完好無損,那種崇高、永恒的氣氛仍不減當年。這是一座地宮式的寢宮,宏偉壯麗無異人間,充分體現出帝王神靈不滅和法統永存的思想。中國古代一向尊崇神靈,相信人的靈魂會永不泯滅。尤其是皇親貴族,他們更渴望永久地享受生命,于是便傾其所能去建造一座座可供永世享用的地下皇宮,以便死后繼續他們無盡的富貴生活。在梁孝王統領的疆域內,芒碭山的確是一個理想的所在,幽靜深遠,天光燦爛,鳥兒在空中歌唱,風兒在枝頭嬉戲。然而歷史是無情的,是他身后所不能主宰和支配的,也暗寓著在險象環生、權力交錯的社會中,黑暗與險惡的猙獰和恐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原考古大發現(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