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頭鹵肉歷史悠久,有近兩千年歷史。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定都洛陽,并在黃河岸邊的倉頭村(倉頭村在鄢陵縣城南36公里)建倉庫(古時叫倉口)。其實,宮遷御膳房內有一班頭,善煮鹵肉,劉秀贊不絕口,久食不厭。后因年老體衰,劉秀命他為漢倉口庫吏,常駐倉頭,主管倉口事務,煮鹵肉之法遂由宮廷流傳到倉頭。
煮鹵肉講究“湯老味美”,即鹵湯時間越長越好,味道越美越好,并能保持冬不凍,夏不腐,四級鮮亮,這樣煮出來的鹵肉就特別好吃。
明朝時,大醫學家李時珍,采藥青要山,常夜宿倉頭,多次食用鹵肉。李時珍指出:鹵肉味雖美,但性寒膩。性寒傷脾胃,油膩滯氣血,常食必病。遂開具“大茴、西茴、畢卜、花椒、良姜、肉桂、陳皮、叩仁、草果、砂仁、山藥等十八味名貴中藥,令放入鹵湯與肉同煮。后人依法鹵制,代代相傳,其鹵肉果然“亮其色,增其香,除其膩,爽其口,利其胃,健其脾,順其氣,暢其血,提其神,強其體”。
今日倉頭之鹵肉,遠勝過東漢時的御用佳肴。從現代醫學看,它科學性很強,保健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