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旦,剛從村主任位置退下的張有新,被鎮民政部門負責人找到,讓他發揮余熱,出任新成立的下泉敬老院院長。家人都勸他不要去,他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張有新出任敬老院院長后,發現每個院民每月只能領十幾元的零花錢,飯桌上也難見葷菜。張有新意識到,隨著發展,應該使供養水平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同步增長,而單靠政府的撥款、平時的精打細算是遠遠不夠的,應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做好增收這篇文章。為此,他帶領管理人員及有勞動能力的院民開荒種地,把外出務工家庭的土地租下,種植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等,飼養豬4頭、雞50多只。這樣,到了2008年,敬老院就實現了自給自足,院民生活水平大為改善。而政府每月給院民發放的生活費用有了節余,張有新就把院民節余的錢給每個人分別開設賬戶,一分不少存入銀行。73歲的院民賈永義激動地說:“在這里三頓飯葷素搭配,吃住得勁,還頓頓不重樣,更沒想到住在敬老院俺還有存折。這都是張院長的功勞啊!”
張有新視院民為親人,每天都會走進院民的房間里,陪他們嘮嗑;每當院民生日時,張有新都特意為老人加餐,與院民共同祝賀;用敬老院的積累給院民買來床、被子、床單、枕頭,添置新衣,美化院落,購置電扇及日用品等,真正讓老人們感受到這個特別大家庭的溫暖。院民年齡大了,體質差,難免有個頭疼發熱。為搞好預防,張有新與村醫約好定時為院民測血壓、心率等健康檢查,發現大病趕緊送醫院治療,小病就地治療。去年年底,院民趙旦患重病,在老人最后的一段時間,張有新給他端水、送飯、喂藥。趙旦流著淚說:“老張,要不是你,我活不到今天。”今年1月份,72歲的趙旦醫治無效去世,張有新給他洗身換衣,還按照趙旦遺愿,為他辦理了后事。
為把院務管理好,張有新讓有文化的院民王大營擔任會計,每月把院里財務情況公布到黑板上,讓大家監督;在民政部門指導下,讓院民推選成立了院務公開組、環境衛生組等,制定了完善的規章制度。
如今,在位于大山深處、綠樹掩映的敬老院內,老人們悠閑自在地在陽光下漫步,露出開心的笑容……下泉敬老院從開始的18間房擴建到現在的32間,由起初的7人到吸引全鎮11個村的47名五保老人入住,最大的86歲,最小的62歲。為增加房間,張有新不設辦公室,和院民合住。今年年初,張有新被禹州市民政局授予“優秀敬老院院長”稱號。作者:吳輝 魏錦萍【原標題:張有新:只為讓五保老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