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許昌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許昌

越調:咿呀中演繹的美麗

2013/4/17 15:57:14 點擊數: 【字體:


    6月26日,氣溫不高,頭頂上雖沒有白花花的太陽,但下雨前的那種悶熱充斥著城市的每個角落,讓人透不過氣來,只有偶爾刮過的陣陣微風還在不斷地提醒著人們夏日里尚存的一絲涼意。然而,在市越調劇團團長辦公室,兩臺呼呼生風的吊扇絲毫讓人感受不到它正在賣力工作,落座時間不長,記者體內的汗水便不顧禮儀爭先恐后地涌了出來。
  
    隔壁不時傳來咿咿呀呀的排練聲,盡管如今正處演出淡季,但演員們的排練依舊絲毫不敢松懈,因為,“我們是專業劇團。”市越調劇團團長丁慧麗強調。
  
    越調,就是在這里,由他們,傳承。
  
    追根溯源話越調
  
    越調,也稱“四股弦”或“月調”,以唱、念、做、打、舞戲曲程式為表演形式,唱腔高亢、明快、淳厚、質樸,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調門之說,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東部和北部,西部地區也有流傳。
  
    越調來源說法不一,一說古南陽是秦、鄂、川、湘等地的交通樞紐,商賈薈萃,商貿發達,直接促進了藝術的勃興。元明時期流入南陽一支“越調”,即九宮十三調中的主調之一,故名越調。也有說越調是所謂“諸宮調”,為宋代中原民眾演唱的一種以弦索鼓板伴奏的“宮調”曲子,宋代初年曾被采入宮廷教坊的樂調,逐漸成為戲曲的一種腔調。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綱要》中則說,越調原為中國戲曲一般地方劇種唱腔的四種調門之一,即所謂平、背、側、月之月。
  
    越調產生的確切年代,沒有文字可考。明崇禎15年(1642年)傅一臣所作《蘇門嘯》雜劇中的人物,曾提到唱土腔越調。清末民國初年的南陽人張嘉謀在校注(明嘉靖)《南陽府志》中,曾批注產生在明代。
  
    許昌越調在192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分省地志《河南》一書中曾有記載,“越調僅行于西南諸縣,鄧縣、南陽為其根據地,許昌、郾城也常見之,唱后有謳,同河南梆子,音節較為婉轉”。據相關部門對越調老藝人訪問調查,清乾隆年間,禹縣的縣衙門及車馬行會就曾組織過越調班。
  
    越調的傳統劇目有500多個。早期劇目有老十八本和小十八本之說,后來藝人又把越調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正裝戲”是越調原有的傳統戲,結構嚴格,唱詞少,道白多,語句比較文雅深奧,如《文王吃子》、《抱火斗》等。“外裝戲”則是移植其他地方劇種和根據說唱故事、小說改編的劇目,唱詞多,道白少,通俗易懂。約在清朝末年,“外裝戲”逐漸代替了“正裝戲”。
  
    許昌越調一路輝煌
  
    許昌越調團始建于1959年,由襄城縣越調劇團和周口紅光越調劇團組建而成,原名許昌地區越調劇團,區劃調整后更名為許昌市越調劇團,以歷史劇演出為主,兼演現代戲。
  
    1959年,傳統劇目《無佞府》“校廠點兵”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開許昌戲曲拍電影之先河。1960年,該劇赴京匯報演出。
  
    1965年2月,現代戲《賣籮筐》《夫妻倆》,由珠江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片名為《山村新曲》。同年,此劇應廣州軍區邀請,為中央領導人朱德、董必武及日本共產黨總書記宮本顯治演出,受到親切接見。
  
    1965年7月,現代戲《斗書場》參加中南區會演,陶鑄、林默涵等領導觀看了演出并親切接見。9月,《斗書場》一劇被中南區評為赴京匯報節目,10月1日,參加了國慶26周年觀禮。10月10日,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觀看了演出并合影留念。
  
    1981年,經改編的傳統劇目《白奶奶醉酒》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為彩色戲曲片,并榮獲長影“小百花”獎。
    ……
  
    寫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因為許昌越調的繁榮與她密切相關,她就是“越調皇后”毛愛蓮。
  
    20世紀50、60、70年代,毛愛蓮這個名字在中原大地上婦孺皆知。根據自己獨特的嗓音特點,毛愛蓮把河南地方戲如道情、二夾弦等劇種的優點,巧妙地揉進越調唱腔,創造了“甜、純、清、巧、情、快”的“毛派”藝術風格,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如雍容文雅的洪美榮(《火焚繡樓》),活潑可愛的王玉姐(《招風樹》),幽默詼諧的白奶奶(《白奶奶醉酒》),等等。她的得意之作《火焚繡樓》、《白奶奶醉酒》、《李雙喜借糧》久演不衰,20世紀70年代,曾在一個城市劇院創每天三場連演1個月的紀錄。當年,許昌、漯河一帶的農村廣泛流傳著“破上一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的贊語。
  
    “那時候出去演出,群眾都是敲鑼打鼓,遠接高送。”丁慧麗說。
  
    今日越調前景堪憂
  
    如今,那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盡管今日的市越調劇團陣容強大,有9位擁有高級職稱的演員,盡管每次外出演出場場火爆,前來觀看的群眾成千上萬,盡管許昌越調在外省聲名遠播,但在電視、電影等不斷增多的娛樂方式沖擊下,越調市場日漸萎縮。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又將埋頭戲曲的藝術家們一把推向了市場。
  
    “常年顛簸在外;冬天頭頂冒煙,夏天登臺穿襖;忙時一個演員連演三場,工作時間超過15個小時;為趕場,顧不上吃飯便連夜卸臺、裝車……如今,也只有我們這些中老演員還堅守在這個舞臺上了。”丁慧麗感嘆,“如果我們相繼離開舞臺,那么許昌越調將后繼無人。”
  
    “自1993年到現在,我們劇團就沒有再進過一個正式演員。越調團有75個編制,除去退休的、過世的,如今在編人員不過44人,其他都是外聘人員,最多時我們聘過40多個,他們都是在劇團實習一段時間后,有能力留下的學生和來自其他劇團的優秀演員,月工資只有三四百塊錢。沒有正式編制,工資又低,這些新人大多在劇團兩三年就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十幾年來,我們是進著走著,走著進著。藝術生產線上,如果沒有固定的人員,要想發展是難上加難。”丁慧麗說,“十年可以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卻未必能培養出來一個演員。更何況,如今的戲校已不再有我們當年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考一個班的風光。”
  
    清末時,越調劇種有社班100多個。1957年,在許昌舉行的全省越調會演中,參加的越調劇團有16個。而目前,全省能夠演出的專業劇團僅存河南省越調劇團和我市越調劇團。“毛派藝術”創始人毛愛蓮老師今年已77歲高齡,保護、挖掘、傳承越調,時不我待。【原標題:越調:咿呀中演繹的美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3年02月2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