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許昌 >> 文化遺產(chǎn) >> 文遺賞析 >> 瀏覽許昌

靈井與“許昌人”

2013/12/24 11:36:01 點擊數(shù): 【字體:


    靈井由于出土了“許昌人”頭蓋骨化石,一夕之間,聲名鵲起。靈井是許昌縣下轄的一個鎮(zhèn),位于許昌市區(qū)西北15公里處,緊靠許(昌)禹(州)公路。舊時,是官道上的一個大鎮(zhèn)店。過去,靈井的名聲不很大,知道的大多是本地人,影響有限,如今可是名揚四海了。
  
    “許昌人”的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中外矚目。上世紀60年代,就有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靈井是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2005年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靈井遺址進行了歷時3年的考古發(fā)掘,出土舊石器時代石器、骨器和動物化石多達3萬余件。2007年12月,出土了距今8萬至10萬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考古學家鄭重地將其命名為“許昌人”。“許昌人”頭蓋骨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東亞地區(qū)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xiàn)代人類的起源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靈井地名的由來,其說不一,但都和泉水水源有關。靈井鎮(zhèn)政府所在的村叫靈井村(今分為靈南、靈北兩個行政村),鎮(zhèn)以村名。靈井自古以來就有幾處自流泉,于今可見的有兩處。一處在村西,即出土頭蓋骨化石的坑塘;一處在村東,鎮(zhèn)政府院內。從水文地質條件上講,靈井一帶屬于貧水區(qū),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深。唯獨這里水脈出露,泉水自流。這些自流泉歷來很受重視。鎮(zhèn)政府院內的泉眼砌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被譽為“靈泉古井”;蛑^靈井之名即源于此。《嘉靖許州志》對靈井也有記載:“其水色玄而氣溫,澇不溢,旱不涸,灌田數(shù)百畝,每祈雨輒應,民以龍潛其中,故名。”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許州志》把靈井列入“許州十景”,名曰“靈泉瑞溢”。可見,歷代都把靈井視為吉祥、神秘的“靈瑞之地”,似乎其中藏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緣故。“許昌人”頭蓋骨的發(fā)現(xiàn),驚告世人,這里果然有天大的秘密。
  
    重視水源是上古遺存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中國人重視水源,在文字中有突出的體現(xiàn)。漢字對水的表述,系統(tǒng)、細致,甚至到了繁復的地步:江河湖泊,巨浸大澤,淺溪深潭,清泉流瀑……中國人偏愛泉水。在甲骨文里,“泉”字是一個泉眼的象形。《說文解字》曰:“泉,水原也。像水流出成川形。”泉水咕嘟咕嘟從地下涌出的樣子是很可愛的,很讓人感動。古人造這個字的時候,把心頭的那份憐愛與感動永遠地記錄了下來。古人把甜美的泉水稱為“醴泉”,推崇備至!抖Y記》云:“地出醴泉。”《尚書》云:“醴泉出山。”泉水有養(yǎng)生作用。《瑞應圖》說:“常飲醴泉,令人長壽。”《東觀記》說:“常飲醴泉,可除痼疾。”泉水有如此功效,是因為它來自地層深處,水中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古人類在這里駐足,大半是沖著泉水來的。靈井位于淺山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西邊是嵩山余脈,靈井泉水應該就發(fā)源于那里。東邊是廣袤的黃淮沖積平原。10萬年前,遠處的山林莽莽蒼蒼,多虎豹出沒。近處的原野散布著草叢灌木,是犀兕麋鹿的樂園。上古先民來到這里,荊榛草莽,一水難求,獲此泉眼,寧非天授?
  
    根據(jù)考古學家的推斷,靈井一帶曾經(jīng)有多處泉眼,各自積水成湖,水面頗大,后來逐漸萎縮。豐富的食物、優(yōu)質的水源,為古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可以想象,上古先民們臨泉就水,歡呼雀躍,啜一掬飲,品其甘洌。愜意之余,或許也會發(fā)出今人一樣的贊嘆:“天賜靈泉,有點甜!”
  
    “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出土于靈井,殆非偶然。其中蘊含著古人類的生存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尤其是水源地之間息息相關的內在聯(lián)系。“許昌人”選擇了靈井,靈井哺育了“許昌人”。
  
    古人類盤桓于此,許昌幸甚!許昌天賜靈泉,其誰幸甚?作者:王建功【原標題:靈井與“許昌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wǎng)-許昌日報 2009-4-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