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龍,一直是炎黃后人的圖騰
傳說中,它神秘而悠遠
豫西腹地,洛陽西去六十公里
山丘河谷相融,蜿蜒聳翠間有處“龍潭穴”
這里的漢子們“迷信”龍
他們的祖先曾摶土成龍,祀天祈福
有唐人李群玉詩句:“不假土龍呈天矯,自然石燕起參差”為佐
土龍,泥捏的,它把夢和血汗摶在一起
鑄成了窮,除了夢,他們一無所有
直到時光進入二十一世紀
有個叫陳建林的人,雅號“縣長老板”
又承襲著祖先的樣子,把夢想
再一次地托付給了“龍穴”腥澀的泥土
“土龍”蟬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上,豫西洛陽新安縣境,隱藏著一條神秘大峽谷,距今12億年前的中元古界,古海洋曾在這里書寫了驚心動魄的篇章:海底抬升、激流沖蝕、山崩地裂……海洋褪去,大陸顯現,歷史封存了地質變遷的滄海桑田,留下了這條“地球上最美麗的傷痕”:罕有奇跡的“水往高處流”、鬼斧神工的 “石上天書”、不可思議的“巨人指紋”、神秘莫測的“仙人足跡”…… 這里就是世界罕見的“U”型——龍潭大峽谷, 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青河在谷底奔流東去,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被譽為“中國嶂谷第一峽”、“古海洋天然博物館”、“黃河山水畫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盛贊“The most beautiful canyon in the world(世界上最美麗的峽谷)!”峽谷長約五公里,猶如一條東西匍匐的巨龍,它朝著自語生情的斜陽,仿佛欲躍凌云。
天地玄黃,文明始祖。相傳炎黃二帝曾在這里活動,故新安又稱“華夏之祖”、“帝王之鄉”。由于迫近朝都,境內的黛眉山、青要山幾乎成皇帝密都,帝王妃嬪遺跡俯拾皆是。境內現存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著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墓志銘博物館——千唐志齋,還有函谷關、王喬洞、洞真觀等人文景觀。杜甫途經此地曾發出感時亂、哀民情的《新安吏》,新安縣也因詩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筆毫,而更加聲名遠揚、遺香竹帛。
這里因“華夏之祖”而聞名,新安以千年帝都而得利。這兒是典型的山、丘、河谷結合形地貌,廣袤無垠而起伏生動,黃、青、畛、澗四條河流在此相匯,串起一片片的綠重翠疊,文人墨客或冠以美麗,或曰得天獨厚。然千百年來,新安(取意新治安寧)自秦設縣伊始,生產力十分低下,截止二十一世紀,除了饋贈國賓的上品——黃河澄泥硯,莊稼人剩下的,就一個“窮”字。
1971年,新安縣石井鄉石渠村的人們,依舊執著地在土里挖著“金子”,其中喝墨水較多的,有高中畢業的陳建林,“文革”時期無緣高考的他,一把算盤打得似金珠銀珠落玉盤,整整三年,歲月在指縫中溜走,希望在數據中破滅,但陳建林沒有服輸。
1974年,陳建林擔任石渠村黨支部書記,他靠當會計養成的精細,依著慧眼,仗著膽魄,帶領著村民捍衛著務實、勤勞、守誠的農耕文化,渴望峰回路轉。
1977年底,陳建林給大伙兒人均發了一塊錢,當村里的老人們望著這有生以來第一次發到手的錢,難以抑制激動的淚水……
同樣的這爿土地,同樣的這群漢子,在陳建林的帶領下,似乎看到了一線光明,“誰說土里澄不出金子?”但他們很快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夢。雖然村里的糧食生產一直保持著歷史最好水平,但在經濟上的發展卻一直徘徊不前。此時的陳建林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歲月遞嬗。在常人看來,從一位農民到政府的副縣長,似乎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而人們則清楚地記得:德業立身的陳建林,是新安建國后成功跨此鴻溝的第一人。
2002年6月,時任新安副縣長的陳建林來到石井鄉龍潭溝村。陪同的村干部說,這里人均掛在山腰上的4分地,指靠“望天收”。即使是封山育林,村民還是偷偷上山亂砍濫伐換錢糊口,全村400多人中有40多條光身漢,有一家弟兄四個竟無一人成親。
“山清水秀風景好,只見大哥不見嫂……”沒人知道這歌謠在龍潭溝傳唱了多久!
陳建林此后又數次攀爬并深入龍潭大峽谷體驗,他為峽谷的奇跡而深感震驚。如果同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相比,那么用羅斯福總統的話來贊美龍潭大峽谷,也絲毫不過:“大峽谷讓人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里莫非就是一處億萬年前的古海洋?
果不出陳建林所料,后經專家們論證:龍潭“U”形大峽谷確為世界罕見,諸多景觀由12億萬年前的海底抬升、激流沖蝕、山崩地裂生成,峽谷是以紫紅石英砂巖為代表的峽谷群。所蘊含的信息可堪稱“古海洋天然博物館”——一部活著的地質教科書。
土地賦予陳建林超人的穎悟力,但他所面臨的跨越,就象受困的“土龍”一樣,需要經歷著痛苦的自我改造過程,那龍吟不絕于耳:死啃黃土干受窮,活不出個人樣來,扔下土地“耍黑抓”,不是龍的傳人的命運,只有給大地注入綠色的生機,換個法子“靠山吃山”,才能圖好“綠色發家夢”,賺發展“生態旅游”的錢,旅游帶動脫貧養活咱農民豈不更好?
這一近乎離奇的設想,從此讓陳建林與龍潭溝村,乃至龍潭大峽谷結下了不解之緣。正如他所說:“在村里干了10年;在鄉里干了10年;在縣里干了10年;現在我想把第四個10年獻給農民!”
此時,石井鄉政府對峽谷的投資一直賠本,這里成了人人都頭疼的包袱。這般窘境沒有人愿意管,也不相信能做出啥名堂來!陳建林卻不肯輕易言棄,為找到開發建設資金,他歷經了長達兩年的招商之旅,而先后80余位客商的考察均未見正果。
任副縣長的后3年時間,陳建林主管教育、衛生、旅游等行業,曾參與制定新安縣系列的旅游規劃,對縣域旅游資源皆了然于胸。
陳建林是農民的兒子,他愛土地,對土地一往情深。他時常蹬高遙望,遠眺久在深閨的絕色佳境,也時常繞著龍潭溝迂回審視:那峽谷源頭的青河,就像昂首龍頭,那蜿蜒東去的流水,就是龍身,仿若一條龍臥地長嘯——空有凌云志,難于上青天。
從此,他開始了全新意義上的一次重要而又艱難地跋涉,他要圍繞著“打造美麗的龍潭大峽谷”這一主題上做文章。
陳建林并不知道他的祖先就曾摶土成龍,祈禱上天,更不會把他開發旅游的行當與祖先們聯想在一起。但是陳建林就是陳建林,他不相信:這么好的旅游資源會開發不出來!難道農民就離不開一個“土”字?!
2005年8月,不要做官、要做事的陳建林再次做出過人之舉,他卸去副縣長職務,放棄去人大、政協任職的機會。帶領洛陽萬山湖旅游開發公司的員工,全身心地潛入龍潭溝搞開發,志在翻開這部活的地質教科書,向世人展現龍潭大峽谷那驚世駭俗的美!
開工那天,龍潭溝村爆竹陣陣,轟鳴震天……
騰起的煙塵,猶如“土龍”重生的喘息,恢弘而高亢。這使人想起《史記•賈生列傳》所言:“蟬蛻于濁穢,浮游于塵埃之外。”“土龍”沒有死,陳建林并沒有放棄這塊土地,而恰如“蟬蛻”現象,來了番脫胎換骨,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近處知端底的人說:龍潭大峽谷是個奇跡!
遠處不甚知之的人說:龍潭大峽谷是個謎……
“游龍”出海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太渴望返樸歸真,太渴望親和自然了。曾經為土地困惑與無奈的陳建林終于悟出:生態是環保,是生機,是希望;維護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以至溝通的先決。他決心以“生態旅游”來創造綠色經濟、循環經濟。
洛陽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分為龍潭峽、荊紫山、黛眉山、青要山、萬山湖5個景區,是一座以峽谷地貌、水體景觀為主,典型的地質剖面、地質工程景觀為輔,以生態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為特色的綜合性地質公園。陳建林領銜開發的就是這座公園的核心景區——龍潭大峽谷。
這位當年德高望重的副縣長,以其經歷、人脈與誠意逼人而所向披靡。特別是景區的專業規劃與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令輿論驚異。
陳建林的特有的膽識決定著景區的發展與張力。2006年8月,他便在民間籌措資金2000萬元投入景區開發建設;2006年底,他又追加民間資金1000余萬元……
“建林是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就是賠了俺也認了。”一位民營企業老板坦言道,顯然這位“債權人”也沒有把錢當作自己的財富。
所籌資金當然應產生最大化效能,陳建林善握良機地運用“經濟時速”原理,發揮資源出效益,邊開發、邊經營。景區的建設施工多選在寒冬,在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大峽谷里,常會面對山中狂風呼嘯、飛沙走石,可是施工的隊員們卻無所畏懼。
《孫子兵法•地形篇》曰:“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以與之俱死。”這也正是陳建林與施工隊員深切情感的真實寫照。為人質實且談吐機智風趣的副總經理高新政回憶說:景區的施工條件異常艱苦,為保護好景區的生態環境,許多地段不能使用機械設備而只能完全靠人力,隊員們便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人工將石沙、水泥等材料一袋袋背進山野。
陳建林內心超強的信念,設立目標及堅定不搖的大謀略,同樣震撼著亙古的新安大地……
對于世代為農,而今又苦于致富無門的龍潭溝人來說,陳建林無疑給大家呈現出一道綠色的沖擊波。他開發景區的初衷就是想讓農民過上城巿生活,所以不惜犧牲公司的利益,把餐飲、住宿、購物等經營項目全部讓給當地群眾。包括峽谷內的建設工程,只要當地及附近村民們能夠勝任,也都教給他們去做。
從統覽全局的規劃到實施旅游帶動的可持續發展,固守千年的龍潭溝村經歷了深刻嬗變:
陳建林實現了藏富于民的夙愿。這個原有400多人的村落,由于龍潭大峽谷的開發,絕大多數農民已轉為經商和景區工作人員。2008年1月18日,龍潭溝村支書李兆栓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已找不到閑人!”八成以上的農戶開起家庭賓館飯店、商店等。村里年收入增加了數百萬元,人均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最多的已超過10萬元,抵得上過去10年以上家庭收入。村里統一供應了自來水、設置了手機信號發射塔,農戶安裝了空調、太陽能熱水器、有線電視,不少人家還買了汽車……
與日俱增的游人帶來了不斷地驚喜:村民們采山野菜、養蜂、種植藥材、養土雞。一些買房子的農戶,在一年內就能把成本收回。昔日里新安縣石井鄉最窮的村落,已搖身蛻變為全鄉最熱鬧的市場。
難怪臨近景區山沃的村民們人人稱羨:“龍潭大峽谷開發前,龍潭溝比我們村要落后10年;開發后,竟然比我們超前了10年!”
短短兩年間竟拉開20年的巨大落差,陳建林確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過人本領。
“陳縣長(人們習慣地尊稱)真是我們的恩人哪!”村民們善良純樸的目光中,洋溢著內心對恩人的頂禮膜拜!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陳建林堅持一流資源的景區必須匹配一流的規劃:故開局拉動旅游市場之際,便決意把龍潭大峽谷打造成一塊優質資產。景區的建造運用高標準、高起點,同時制定“管理人性化,服務區公園化,景區生態化”系列大運作目標。并堅持科學發展觀,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立項伊始便把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放在首位。
清新自然:景區剛開發就進行了環評,為當地農民建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管道,做到垃圾日產日清,農民的排污、垃圾一律免費,往日農村臟、亂、差的面貌煥然一新。
返樸歸真:從山門的建設到景區入口,映入人們眼簾的建筑是整齊劃一的秦磚漢瓦,使人處處體味到淳樸的民風。
呵護生態:為優化景區的生態環境,投資數百萬元補充景區內被砍伐的植被;為維護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使水資源免受污染,景區斥巨資打造生態廁所,達到無排放,無氣味,自行降解,一步到位。
平衡治理:投資近千萬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峽谷水流原本在旱季難得一見,而今四季伴有潺潺流水,因而更生動地呈現出景致的美輪美奐。
橫生妙趣:免費供游人寓教于樂的項目,是投資數十萬增設的水上娛樂場、供游人嬉水的竹筏等,極大地引發游客的參與欲,使人們愉悅地享受人與自然的親和互動。
超值服務:堅持一票制。景區設身處地為顧客著想,不搞“園中園”、“票中票”。盡管2008年巿物價局給景區服務價值評定為60元,但陳建林卻堅持40元的門票價格。此舉反而提升了景區的誠信度與美譽度。
和諧至上:龍潭大峽谷特有的地貌致使很多地方挖溝極其艱難,為保護景區全局的和諧自然,陳建林力主把高、低壓線地埋,并不惜為此付出十倍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