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
網(wǎng)上結識,現(xiàn)實中同學習、常切磋
4月1日下午2時,在位于二七區(qū)和平路和平東村某小區(qū)的彭紅團家中,15名糖雕客正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每人把自己精心雕塑出來的糖雕作品,擺放到桌子上,然后一起點評。
彭紅團是這個圈子里的“主謀”,他手法嫻熟靈巧,做出的糖雕作品上千種。
彭紅團以前是餐廳里的果蔬食雕師傅,天天拿蘿卜水果雕刻花鳥蟲魚和12生肖。
“自從知道糖雕藝術后,我就盤算著如何掌握這門技藝。我先是上網(wǎng)搜索相關信息,后來聽說西安有一個糖藝高手,就請假趕過去拜師。湊巧的是,這個糖雕高手正想學習果蔬食雕技術,就這樣,我們在一起相互學習了一個月。”彭紅團笑著說。
為了提高技藝,他曾在網(wǎng)上購買了幾本法國發(fā)行的“糖雕”雜志。“我不懂法語,只好在網(wǎng)上求助,很快有人回帖,愿意為我當翻譯,條件是一起學糖雕。”從此,他們的圈子不斷壯大,網(wǎng)友們戲稱他們是“糖雕客”。
這種制作——
過程不復雜,主要靠技巧
參加此次聚會的人中,有3名小伙子是來拜師學藝的。
彭紅團給他們做了現(xiàn)場演示。他讓其中一名小伙子從袋子里倒出一碗白砂糖,放到電磁爐上的一個雙層不銹鋼鍋中加熱。
“彭老師,糖已經(jīng)溶化了,是不是可以起鍋了?”來學藝的崔世旗詢問。“只溶化還不行,要等溫度達到160攝氏度才能起鍋,熬糖的過程中,要不停地攪拌,并用勺子將上面的白沫和漂浮物舀出倒掉,這些雜質(zhì)如果不除,留在糖稀中會影響作品的透明度!”彭紅團耐心講解。
糖稀熬好后,彭紅團把它倒在一塊不粘布上冷卻凝固。
記者發(fā)現(xiàn),糖雕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主要是靠技巧,初學者需要先從雕刻花瓣做起。彭紅團拿出一瓶紅色的食用色素,在糖稀中滴了兩滴后,原來無色透明的糖稀,瞬間變成了粉紅色。當糖稀冷卻成“糖泥”后,他揪下一塊,開始雕塑,再揪下一塊拉伸,然后再拿出雕刻工具進行修整。兩分鐘的時間,一朵鮮艷嬌美的玫瑰花便雕好了。
看著自己雕出的花有幾分相像,小崔喜不自禁,欣喜之余,忽然感到手疼。低頭一看,手上被燙了幾個水泡。“做糖雕時,糖的溫度要保持在70攝氏度左右,初學者,手上難免燙出水泡,用冷水沖一會兒,就好多了。”彭紅團說。
這些物——
糖雕是易碎品
雕客圖的是瞬間美
就在大家相互“秀”作品時,雕友張洪強不小心把自己制作的長頸鹿脖子碰斷了。眾人惋惜中,小張卻一臉笑意。
“糖雕作品比果蔬雕刻顯得精美和尊貴,但卻是個易碎品。在制作過程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作品破碎的情況,需要保持一個好心態(tài),干脆把碎片放在嘴里吃掉。所以,在圈子里有個很流行的玩笑話——燙在手上,碎在臺上,甜在心里。”雕友張洪強說,他在做糖雕時,不小心作品夭折,但他不在乎,圖的就是瞬間美。
針對糖雕的易碎性,雕友們每次制作出新作品后,多會進行拍照留念。
在彭紅團家里,有兩個長約1米、高2米的玻璃柜。“這個玻璃柜密封效果特別好,我在柜子的每個縫隙處,都打了密封膠。”彭紅團說,為了保存作品,他將家里的兩個陳列柜進行了改造,并在每一層都放了干燥劑,保證柜內(nèi)作品的壽命。“盡管如此,時間一長,這些糖雕作品的色澤還是會變淡、變暗,不如剛做成的鮮亮!”
這門藝術——
糖雕是對吹糖人的大膽革新
據(jù)彭紅團講,糖雕是中西文化的結合。其源頭是中國民間流傳的糖人、糖畫等老手藝。
據(jù)了解,吹糖人是糖雕藝術的一種,在我國北方民間頗為流行,主要是用嘴吹出來各種造型。糖畫是藝人用小勺舀起溶化了的糖稀,在石板上飛快澆出來的造型。無論糖人還是糖畫,手上功夫是創(chuàng)作的關鍵。
彭紅團告訴記者,傳統(tǒng)的糖藝雖歷史久遠,但有一定的缺陷:糖人是靠嘴巴吹的,不符合現(xiàn)代衛(wèi)生要求。糖畫的色彩單調(diào)、質(zhì)感平淡,也達不到藝術審美的標準。糖雕正是在改善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結合吹糖人和糖畫兩種技巧,再加上著色、配以各種裝飾,成為人們餐桌上的藝術享受。
彭紅團說,現(xiàn)代糖雕有幾種制作手法:
將糖煮好淋在預先制作的模具內(nèi),加之雕琢,稱之為淋糖;
利用加氣機、通過吹氣管柱,將糖吹出各種不同動物造型或特殊造型后,再用工具精刻修飾,稱之為吹糖;
將糖稀拉薄,再利用保溫燈加熱,用工具修邊粘貼,做出的花瓣、葉子造型,稱之為拉糖。
糖雕的主要原料是白砂糖、葡萄糖粉和糖漿,操作時,要戴上消過毒的專用手套,以免雕刻時給作品上留下指紋和病菌。【原標題:糖雕:雕出花雕出鳥,雕出甜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