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李海奇:玉緣,佛緣,師徒緣

2012/7/26 10:14:11 點擊數: 【字體:

李海奇:玉緣,佛緣,師徒緣
李海奇大師近照
 
    李海奇,生于1970年代,河南鎮平縣人。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注重意境的刻畫與表達,極具創意和浪漫色彩。現師從仵應汶大師,是仵應汶玉雕工作室主力設計師。   
       
    采訪拾記   

       
    李海奇很斯文,也很內斂,和他面對面坐在一起,要等他主動開口說話,不太容易。他和王東光一樣,是仵應汶的學生,同屬帶藝投師那一類,但卻閉口不提過去的成功。決定采訪李海奇是因為玉神公司劉曉強的強力推薦,他說李海奇是有思想的玉雕大師,從他早年的獨山玉作品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這一點,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是李海奇一直在努力去做的一件事。仵應汶大師說李海奇的作品很有創意,他又說李海奇搞創作有很多故事。  
      
    懷著對情節的一貫好奇,我想聽李海奇講故事,但李海奇只是淡淡的一笑,他說老師才有精彩的故事,而自己只是在慢慢領悟的過程中自我體會。他不肯提曾經擁有過的成功和名聲,卻強調仍然缺乏的并且自始至終都在尋找的真我和本我。一件“悟道”作品,帶出了師徒的緣分,李海奇看到自身所缺少的東西,正是老師所具備的,于是義無反顧拜師學藝。這一拜,成就了一段新的藝術生涯,因“玉緣”而接下深厚的“師生緣”最終成就了受用一生的“佛緣”。  
      
    我問李海奇進入創作的巔峰狀態,是不是就是他經歷過的手腳身體都不存在了的那種感覺?李海奇說他無法解釋,因為明明白白的看見了自己的心在玉石上游走,沒有手腳沒有身體,但是有心。是玉在引導著自己的心,于是人玉合一,那種境界是以前向往中所沒有的,也與陶醉無關。在和玉有了那樣深刻的交流之后,李海奇深信玉是活的,是有靈魂的,于是他要讓自己的心充實,他要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他要讓作品豐滿,并且讓這種豐滿成為大眾的閱讀,這是玉的文化,也是玉雕的文化。   
      
    創新可遇不可求,創意更是靈魂的奇光閃爍。如果探求的只是形的新奇,那么順應一股潮流,也會有短暫的風光,若要是探求質的新奇,恐怕若干年都無人理會。李海奇說他在尋找,所以要忘卻。  
      
    和我同喝一壺茶的李海奇所自然流露的淡定,讓我感覺一種隱隱約約的等待。當有故事的人和有故事的玉能夠互為閱讀,那是無須語言的。人的不快樂常常夾雜于太多的是非善惡,而能籍知識來判斷既定的今生,預見將成的歷史看,快樂也會常常從是非善惡的縫隙中滋溢。李海奇說他只是在學習,沒有過去,也不說將來。這就如同一塊海綿掉進了知識的海洋,欲辯已忘言了。  
      
    俞偉理:談談你在與仵大師結緣前的從藝經歷  
       
    李海奇:我從20歲開始做玉雕,到現在已經有15年了,這期間,有10多年都是在做獨山玉。說實在話,對獨山玉我情有獨鐘。開始時我只是做些被稱之為“商品”的東西,但我周圍的眾多好朋友都給了我無私的幫助。特別是接觸劉曉強以后,在如何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品位上學到了許多新東西,這對我的藝術生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常常和董學清、喻朝光、王東光等朋友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我的作品也開始注重藝術性、思想性,而且提升很快,也可以說是從低谷到高雅的轉變吧。我的獨山玉作品以山子為主,主要是山水人物。  
      
    前面說了“對獨山玉我情有獨鐘”,因為獨山玉養育了我,就像母親一樣。大家都知道,做我們這行的,一般都是先生存,后發展。沒有生存,你連玉料都買不起,談何發展。我們生在獨山玉產地,夠料方便,當時獨山玉的價格也不是太高,對我起步時比較合適。此外,我認為,白玉翡翠對我來說,太陌生遙遠,白玉是貴族,翡翠似富商,獨山玉性如文人君子,色彩豐富,特別適合創作。做獨山玉就像朋友間相處,淡如清水卻如沐春風。那幾年我大多在做獨山玉山子,獨山玉有著豐富的色彩,神奇的變化,寬容的胸懷,我曾經被這種玉所感動。有時也嘗試做一些抽象的、寫意的東西。比如我創作的作品“境”以及和仵老師共同創作的“悟道”,這些作品的意境與思想、內涵如果離開了獨山玉特有語言,靠其他的玉種是很難體現的。  
      
    俞偉理:是什么原因使你離開鐘愛的獨山玉事業而專攻水晶?你和仵大師是怎樣結緣的?  
       
    李海奇:我最初學玉雕的時候是比較自信的。我沒有跟師傅,就開始自己學著做了,結果不行。這中間還一度停下來,給一位做生意的朋友幫了一年忙。會來后想學玉雕可是不知道投誰為師。后來在電視上看到玉雕班廣告,就到石佛寺賀營的玉雕班學習,在那個班我是去得最早的,又是出來得最晚的,在那里打下了我的玉雕基礎。修業期滿后,我就開始做獨山玉了,我在做獨山玉那10年間,帶徒弟最多達30個,每個月都要賣上十幾件東西,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做著做著就疲憊了。這一方面是鎮平當時的市場和工藝決定了獨山玉賣不上價,另一方面大批量的生產,每天都要設計好幾件作品,不僅疲于應付,而且難出精品。所以,我開始對獨山玉這個好玉種有一種內疚感、負罪感,我覺得我對不起獨山玉,這樣對獨山玉是一種侵犯,再做下去真稱的上是暴殄天物了。就在我歧途彷徨的時候,我有幸與仵老師結緣了。  
      
    那一年我做件獨山玉作品“悟道”。起初是讀了老子的《道德經》,我開始抱怨,為什么上學的時候沒讀到這些東西?我們老祖宗給后人留下的財富是何等的博大精深。“道可道,非常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思想停留在這樣一種境界里面,當時幸好遇到一塊奇特的獨山玉料,色彩多樣變幻神奇又典雅古樸,于是就有創作的沖動。后來就有了起初的“悟道”,再后來就是通過“悟道”和仵老師結了緣。雖然當時“悟道”是有缺點的,但仵老師看中了。經過他的修改,這些作品在當年的北京天工獎上拿了金獎。我覺得這是我和老師的緣分,我自己作品創作中缺乏的東西,恰好是仵老師能夠給我彌補和幫助的,于是我想拜這個老師,跟老師學習。因為在玉雕藝術方面固步自封是不行的,缺乏好老師的指引也是不行的。每個人都有缺點,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這就需要找一個能彌補缺憾的而且修為高的人,自己能跟著學習。   就這樣以“悟道”為媒,我和老師結下了玉緣,雖沒有馬上拜師,卻從沒有間斷過聯系。我總想找個地方靜下來,沉淀沉淀,把自己缺點克服了。2007年,仵老師組織到五臺山旅游,也邀請了我。在五臺山,我拜了文殊菩薩。拜完之后,突然腦中靈光一閃,好像有誰提醒我,這就是我的老師,我應該盡盡師徒之緣了。在去五臺山之前,我一點這種想法也沒有,但從五臺山回來,我可以說是直接跟著仵老師走進了他的玉雕工作室。就這樣,因“玉緣”成就了我們的“師徒緣”我也隨之結下了深深的“佛緣”。  
      
    俞偉理:你在汶先生工作室這段時間,在藝術創作中有沒有什么奇事發生?       李海奇:我在汶先生大師的工作室做的第一個作品,是一個用青花白玉籽料雕刻的“達摩”。這種材料在市場上的價格不是太高,黑白兩色相互交融,顏色互相穿透,但感覺上很像中國畫里的水墨畫。在我眼里,它不是一般的材料,不好利用,做市場上常見的題材也不行,必須出奇制勝,有新意。人和玉石是講感覺的,要做什么不是想就能想出來的,我和這個題材交流了很久。   
       
    當時這個材料中間有些毛病,按常規做法,我先把臟的和毛病部分挖掉,然后就等著玉材自己來告訴我它是什么,我不能太武斷,必須聽從材料的意思,這可以說是完全跟著玉的感覺走。就這樣做著做著,發現他很像個老頭。然后再做著做著,發現他很像仵老師,因為老師有一頭飄逸的頭發。再做著做著,發現他很像達摩。說起來達摩是祖師,而我們老師在河南這個地方,也可算是玉雕界的先行者,幾方面綜合在一起,我就有了創作的念頭。我把想法告訴仵老師,老師決得可行,于是就開始畫稿,跟著玉石帶給我的感覺繼續走下去。  
       
    在制作的過程中,發生了奇跡。由于材料的顏色是黑白相混的,當我做到達摩胸口時,發現材料在白色部分出現了一個圓圈,剛好被達摩抱在懷中,就像是個光環。大家都說這是瑞相,是吉兆,我也感覺十分意外。雖說是巧合,但出乎大家的意料,所有人都很高興。而我也是越做越有興趣,最后把自己完全的融進去了,沒有身體的阻礙,也沒感覺到使用工具在雕刻,只有一顆心在玉石上游走。這種情形出現了好幾次,持續時間不是很長。我相信玉是有靈性,有生命的。感覺上這個作品,不是我在創作它,而是玉和我的靈魂相互交融了之后自然形成。這就好像是一種回歸,沒有任何的興奮或者陶醉,也沒有向往,好像回歸了本性,回到了真我。     就這樣我斷斷續續的做了一年,這中間,仵老師讓我放一段時間再去看,每隔一段時間再看自己的作品,都會找出不完美的地方,于是再繼續將其完善。我覺得這是我和老師之間最大的互補,我身上缺少的東西,恰恰在老師的身上有著完美的體現。仵老師這樣的好師傅在全國玉雕行業很難找,我對仵老師始終是感恩而且感激。  
      
    俞偉理:你在師從仵老師之后,作品創作上有什么進步?  
      
    李海奇;在仵老師工作室這段日子,我有一種心得和體會,那就是每次我的作品面臨困境沒有辦法的時候,我大多采取一種辦法,用“減法”來突破。而我以往創作都是用“加法”的。什么是加法呢?就是在設計作品時按照常規的程序,出設計方案,查資料,看看圖稿,翻翻書本,找別人幫幫忙,提提建議等等,也就是說用這“有”的東西來搞創作,這就是“加法”。有時候我也嘗試用“減法”。什么叫減法呢?那就是在設計時,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做著做著出現了困境,沒招了,思維混亂,面臨極大困難,無法突破,無法解決。我好幾次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理論呀,知識呀,資料呀幫不上忙,只能使思路愈來愈亂,問題還是不能解決,沒辦法突破。這時我就嘗試用“減法”,干脆不去管它,坐下來,靜下心,減掉私心雜念,把以前所學全部忘掉,也不管構圖了等等,在作品面前靜坐、懺悔、反省、放松心境,反而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出奇制勝。這種效果與以前所學無關,覺得心里很空靈。就如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悟道一樣,苦修冥思之后頓悟:“奇哉!吾法妙難思!”  
      
    其實眾生皆可成佛,只是為什么不能證得呢?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私心雜念和貪嗔癡太多了。萬法皆由心生,每個人的智慧都是相同的,只是用加法感到累贅,這時用減法就會使自己不斷地往前突破。當然有時加法還得用。從用加法到用減法的轉折,實際上對我來說是一種“佛緣”啊。減法減掉后也不是完全虛空了,只是相對放松,所謂的“明心見性”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只能一步一步慢慢的接近真正的般若智慧。道法自然,讓“真我”出現,把“自然”、“道”、“玉”合為一體。這是一種最原始的智慧了,在沒遇上仵老師之前,我曾有過一次萌動和體會。那是我做獨山玉的時候,有一塊小料子,黑、白和天藍相間的,我不經意地把它做成了一件小山子,有個朋友看見了,大為贊賞而且要出價購買,我有點詫異,他就分析說:這塊料子顏色復雜,裂紋、石筋多且亂,但你用黑色做的這幾顆小松樹巧妙地通過“整”的辦法把“亂”避掉了,很難得。他這一講把我嚇了一跳,哪有這么多理論,握住畫筆就設計然后就制作,作品出來了就符合審美。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也許是佛所說的每個人心性中本有的智慧,是用“減法”在逐漸減去心中的貪嗔癡,慢慢地接近自己的“真心本性”然后用這種智慧去創作結果,這就是當時我用“減法”的一個成功的實例。  
      
    我皈依過佛門,所以我相信“心中有佛,處處有佛”主要是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以佛心對待,世間萬物,只有虔誠的視之如佛,有什么理由做不出好作品。在創作時,視作品如佛,越是以一顆佛心敬之,你就越接近“道”。“道”是宇宙哲理,是自然法則,你接近了自然,你的作品就能符合藝術法則和藝術理論了。我接觸佛法以后,心性、境遇、家庭和社會關系都改善了很多。從這個意義上講, 我的人生道路也是由“加法”到“減法”的,在完善自己技藝的同時完善自己的心性,搞藝術雕刻實際上也是一個雕刻自我、修煉自我的過程,這是“加法”和“減法”從技藝到心性的升華。我想說,是佛性成就了我的靈性,如果要說緣的話,這就是我的“佛緣”吧!  
      
    俞偉理:作為仵老師的弟子,有沒有想過要超過老師的成就?  
      
    李海奇:要超過老師,那是不可能的,但要造就自己就是現在正在努力的。在工藝上,我想在自己的修養上,忘記過去,并且開創未來。以前所謂的名氣,對現在的我來說,完全算不得什么。那好像不是我要的,但我最終要什么,我現在還說不清楚。也許正如做玉雕的過程,完全跟著玉的感覺走,做人也是一樣,我也是在跟著自己心靈的感覺走下去。要學的東西太多,所以沒有時間去想最終會怎么樣,盡力做好自己就是了。【原標題:李海奇:玉緣,佛緣,師徒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玉雕南陽名家名品》 作者:俞偉麗 2010-7-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