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攻玉

2013/6/24 10:48:23 點擊數: 【字體:

攻玉
暮歸
攻玉
旺財
攻玉
趙國安正在制作密玉作品《三世緣》
攻玉
笑口常開

    人物檔案

  趙國安,1953年生,河南新密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河南省杰出工藝美術家,新密市聚寶樓玉器廠總設計師。

  他23歲開始學習玉雕,憑借扎實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修養,巧妙地將南北派系玉器制作風格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尤其擅長利用各種玉料的俏色設計制作。其作品文化氣息濃厚,大氣不失含蓄,以巧思、細膩、精致的獨特風格淋漓盡致地展現玉石之溫、純、柔、雅的品質,多次獲得國級金獎。

  作為中原玉雕行業領軍人物,趙國安為繼承和發揚玉雕文化,推動密玉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山之石可攻玉。生在中原密山之下的趙國安先生平生只做著一件事攻玉。

  30多年來,在他的影響與推動下,密山之玉從寂寂無聞的小家碧玉成為玉石收藏界的掌上明珠;“北工”的質樸與“南工”的細膩在他的刀下巧妙地融為厚重又不失含蓄的玉雕新風。對玉雕精湛技藝的不斷追求與毫不保留地向后生傳授,讓他成為中原玉雕界德藝周厚的領軍人物。

  近日,剛剛步入花甲之年的趙國安先生得到了業界最高榮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邂逅密玉

  新密,舊稱密縣。1990年當地經專家論證以“密縣,古密國,《爾雅》:"山如堂者密",因以為名”確定為密縣名稱的由來。

  可知,今天的新密歷史上曾以山為重、因山聞名。至今,仍有學界將密縣所有之山統稱之為密山。

  追究密山,繞不開“玉”。 《尚書》、《山海經》等歷史典籍中都有著關于“黃帝密山探玉”的傳說:“曰密山,其上多丹木……其中多白玉……黃帝乃取密山之玉榮,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然而,密山之玉究竟在哪里?“黃帝密山探玉”傳說之后的數千年里有關密玉的記載幾乎無蹤可尋。

  直到1958年,一塊重達1.35噸的單體玉石在密縣被發現,并被上海13位工匠歷時三年半雕刻成中國登山隊健兒第一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大型藝術品《勇攀高峰》,繼而在加拿大萬國博覽會上評為金獎,后被列為“國寶”密玉之真容才重新走入國人視野。

  這一轟動也給工業匱乏年代的新密帶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據史料記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密從事密玉開采、加工的國營、集體玉雕企業遍地開花,產品通過天津口岸廣銷國外,玉雕業成為當地經濟主要支柱。其中,僅密縣玉雕廠年創收入300多萬元,占到縣財政收入的一半,成為當地第一個擁有車隊、建起家屬樓的單位。

  正是在這樣一個辟地開天的年代里,就像人們常說玉為天地精華、具有通靈的功能一樣,密玉在這個時候邂逅了一位祖祖輩輩都生活在密山之下的年輕人趙國安。

  1976年,高中畢業后正在中學教書的趙國安忽然接到通知:作為“有文化的人”,選調至密縣第一工藝廠從事玉雕的設計與制作,為經濟大發展做貢獻。

  祖父曾經一輩子從事銀器的雕刻,沒料想,剛當上教師的趙國安仍沒有脫離祖輩從事的手藝活兒。

  一個人成就的取得往往伴隨著若干機緣的巧合。時代的大手為趙國安武斷地選擇了玉雕職業,重現天日的密玉為他提供了玉雕平臺,祖父給了他善雕的稟賦。

  從此,這位年輕人的命運被深深地刻入玉石之中。

  迷于攻玉

  直到今天,記者見到已經60歲的趙國安先生時,他仍像一個剛入行的年輕人,每天都對玉雕這個行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與新鮮感。

  每天早上他會5點準時醒來,然后躺在床上聚精會神琢磨當天擺在案頭作品的設計。一個半小時后,他才緩緩下床,來到樓頂的菜園里鋤草澆地。

  趙國安的家位于新密市青屏街上的一棟小樓里,樓頂的菜園約有一分大,是他自己改造的,里面種著黃瓜、茄子之類的時蔬。

  別小看這塊小小菜地,里面可藏著不少玄機。

  “我種黃瓜主要是為了看花兒,嘿嘿!”趙先生幽默地向記者賣了個關子。原來,他種的這些植物都是玉雕行業常用的素材,是專門讓徒弟們平時寫生、觀察用的。

  “比如,熟悉了黃瓜開花的形狀,遇到有黃色雜質的綠玉,你就可以把這個雜質巧妙、準確地雕成瓜花兒,讓作品更加生動、逼真。”他解釋道。

  趙國安回憶,剛入行時,為了近距離觀察這些常用素材的形態,他經常騎著自行車頂著烈日,跑幾十公里的山路到鄰縣新鄭境內的山上捉蟈蟈,拿回來放進籠子里日夜觀察、揣摩。

  這些童子功都是當時廠里的老師傅們教給他的。他說,自己雖然23歲才入行,但很快就對玉雕這門藝術著了迷。眼看著家門口的石頭在藝人的手中變得那么生動美妙,他就急于窺其堂奧,常常想方設法向老師傅們偷藝。

  白天工余,他都會主動與師傅們聊天、套近乎,幫忙倒茶送水。俗話說“熟人多吃二兩豆腐”,師傅們看這孩子機靈,就常常利用休息間隙教他一些諸如“子孫萬代”、“白頭到老”、“書香門第”等傳統題材的構圖及素材寓意。半夜里趙國安就趴在床上悄悄落筆打稿,短短半年時間就掌握近百種玉雕內容的設計。

  這些師傅里面包括廠里請進來的北京玉器廠老藝人王容海、張世增、董文鐘等大師。

  “我正是在他們那里學到了當時玉雕界"北工"的技巧和精髓!”趙國安說,中國玉雕風格自古有著“南北工”之分,“北工”以北京為代表,講究質樸、大氣、惜料,善于利用玉質本身的俏色;“南工”以蘇州為代表,講究極致、完美,從不惜料。

  當學徒半年后,24歲的趙國安就開始帶徒。“當時,我帶的徒弟都是比我年齡大的,他們服我!”趙國安驕傲地說,他的作品總是在構思與雕工上技高一籌。

  天生的悟性,加之刻苦,趙國安很快在當地玉雕界嶄露頭角,作品不但讓師傅們贊嘆,而且受到市場歡迎。幾年后,他被調到新密特種工藝廠擔任總設計師。

  來到趙國安的辦公室,不斷看到有徒弟抱著石頭進來讓他“相石”( 根據玉料的形狀、顏色等構思與之相適應的題材,確定初步的造型)。

  為了看清玉料的紋理,有時需要向上面噴灑一些水。記者注意到,當他抬頭看不到噴壺時,徒弟們就會意地趕快去拿,這時他就連說“不用,不用”,邊說邊從桌子旁拿出一塊濕抹布,抹了上去。

  他的一句話,一個動作,輕緩、隨和,沒有想象的大師嚴肅、莊重,徒弟們與他的關系也十分親密、自然。

  “我深知學藝的苦,師傅教誨的重要,所以平時我會把自己的本領毫不保留地教給他們。”趙國安告訴記者,目前他有200多名徒弟遍及全國玉雕陣營,并已成為新一代玉雕隊伍的中堅力量。

  比德于玉

  君子比德于玉。古人認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因此,自古便有“君子佩玉”之說。

  一生與玉結緣的趙國安,更是理解其中之精髓。在平時處世的點點滴滴中,他都在追求著“人玉合一”的境界。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新密玉雕市場開始走入低谷,眾多玉雕廠相繼停產、倒閉,大部分玉雕從業者紛紛改行。

  正是這個時候,趙國安沒有放棄自己畢生追求的玉雕事業,而是另辟蹊徑,帶領徒弟到深圳、東莞等地采取“技術入股”的方式與南方玉雕企業聯合辦廠,謀求新的發展。

  他把“北工”的厚重、質樸融入到“南工”的玲瓏、細膩之中,讓南方玉雕廠出來的產品煥發出獨特的中原新風,大受業界歡迎。

  在此期間,他與中國香港、臺灣玉雕同行一起同巴西采礦人員展開合作,根據當地瑪瑙水膽原料(在瑪瑙中天然形成封閉空間,內含水、氣泡等,巧妙利用可化廢為寶)的特點,親自設計出適合銷路的新產品,并將生產業務分給家鄉企業。

  危難時刻,正是這一張張定單帶動了新密整個玉雕業的回暖,從業人員由300多人迅速恢復到上千人,地方財稅收入也大大拉動。一時他被業界冠以“水膽大王”的稱號。

  然而,正是在這段南北奔波日子里,趙國安自己的家里卻十分拮據。與記者一起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趙國安的妻子總是濕著眼圈。她說:“那時候家里孩子多,缺吃,我就把白菜腌上幾缸,一年至少有360天都是吃咸菜,一吃就是四年!”

  接下來的幾年里,新密玉雕業雖然漸漸復蘇,但仍然面臨一個尷尬:密玉雖然位列中國四大名玉,但與新疆和田玉、遼寧岫玉、南陽獨玉等相比,無論是市場占有份額還是知名度,都無法并論。

  事實上,自從密玉在新中國恢復開采后,考古人員在新密不斷發現有玉器出土。1971年考古隊在新密超化莪溝遺址發現了約8000年前的玉石小斧,2000年在新密古城寨遺址發現了約5000年前的玉鉞兵器,另外,還在40多處遺址中發現了商代玉琴撥、唐代披玉、明清玉佛。所有這些出土玉器均為密玉雕琢而成,而且工藝精美。

  如何將這綿延數千年的密玉文脈重新接起?如何讓坐擁的7000萬噸儲量的密玉綻放異彩?

  1996年回到新密市的趙國安獨自創辦聚寶樓玉器廠,決定潛心研究適合密玉雕刻、發展的路子,發揚密玉文化。

  他對密玉進行重新分析、定位。從硬度上來看,密玉比金剛石軟,比獨山玉硬,不易碎而便于保存;從色澤上看,密玉有著“五色石”的美稱:以綠為貴,以白、紅為多,以黑、黃為稀。

  “再好的玉料,需要雕成的藝術品說話。當時我結合密玉這些特點,決定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多色密玉產品開發上,把突破口鎖定在俏色運用上。”趙國安說。

  注魂入玉

  玉不琢,不成器。

  如何讓一塊多色密玉原石成為一件震撼人心的玉雕精品,這不僅需要攻玉人具備十分嫻熟的雕刻技藝,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獨特構思、文化素養以及審美注入作品里,讓它具有靈魂。這樣,才能讓觀者有欣賞它、讀懂它、驚嘆它的審美體驗。

  在趙國安的作品展廳,記者有幸欣賞到一件精妙絕倫的玉雕擺件《蝶戀花》:在一簇盛開的黃色菊花里,幾只色彩斑斕的蝴蝶輕輕地落在花瓣上面,相互嬉戲,似乎一陣風來,它們就會振翅飛去,整個造型呈“雙手掬水”狀。

  正當記者為之精湛的雕工和精巧的構思驚嘆時,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件作品雕成之前,還是我們師傅辦公桌上的煙灰缸呢,并且用了兩年多。”

  原來,這本是一塊朋友丟棄的廢料,趙國安第一眼看到它的“凹”時,總感覺能雕出來什么,但又沒有具體的思路,于是就撿回來放在桌子上當煙灰缸了。

  但重新賦予這塊玉石靈魂的想法從沒放棄,空閑的時候趙國安就會靠在椅子上仔細端詳它,終于在兩年后有了這件作品。

  2002年,這個“煙灰缸”獲得中國“天工獎”銅獎。

  從“煙灰缸”到《蝶戀花》,除了造型設計成功外,更重要的是趙國安對俏色的巧妙運用,讓一塊石頭中的每只蝴蝶及花朵都有了屬于自己的顏色和生命。

  其實,在俏色運用上讓趙國安更加滿意的是,他連續三年遞給中國玉器行業最高獎項“百花獎”評委的三件重量級作品:《笑口常開》、《旺財》和《暮歸》。

  《笑口常開》利用密玉黃白兩色,巧妙地把白色雕成彌勒佛經典的圓臉、闊耳和袒露的大肚,然后把大面積的黃色雕成著在身上的服飾,整件作品造型逼真,線條流暢。作品獲得2009年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

  《旺財》運用分色的處理方法將該密玉原料中的紅色與白色運用得干凈利落,又不失整體性,小狗的造型比例準確,動態設計生動有趣,俏色運用獨具匠心。作品獲得2010年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

  《暮歸》選用黑、白、紅三色密玉巧妙構思,刻畫一頭健壯的黑牛邁著穩健的步伐,悠閑地馱著兩個學童迎著暮色回家。童子的手、臉為白色,手中的傘和書為紅色和白色,俏色運用絕妙,內容刻畫生動傳神。作品獲得2011年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

  密玉作品連中三元!

  評委們在充分認可這位大師精湛技藝的同時,也讓他們對密玉作為四大名玉的地位進行了重新審視。

  正是趙國安這個“靠作品說話”的思路,精美的密玉產品不斷擴張市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推崇密玉、收藏密玉。

  密玉也以顏色多變、質地細膩的獨特優勢為玉雕藝術創作提供了充分的發揮空間。

  藝術的追求沒有止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既是至高榮譽又是卸不下的責任。有了這個稱號,就意味著從此每一件從趙國安手中誕生的作品都會被人打上“大師之作”的印記。這就要求作者以更加認真的態度對待手中的每一件作品。

  人生六十一甲子。正值本命年的趙國安先生在攻玉的道路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征程。作者:楊玉璽 李魯愿【原標題:攻玉】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2013年06月20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