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玉敬,生于1950年代,蒙古族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他成功研制鐵筆玉雕書畫藝術,實際入選《世界人物辭海》、《河南省工藝美術圖志》、《世紀名人錄》和《中國東方藝術家》等典籍。
《中國玉雕---南陽名家名品》作者俞偉理訪王玉敬先生 采訪拾記:
一.聽說你開始收藏自己的作品了,為什么玉雕做了40年之后才有這個想法?
王玉敬:我做玉雕到今年剛好整整40年,以前總覺得再好的東西,自己都能夠做出來,但現在看到危機了,因為眼力及體力各方面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所以現在開始收藏自己的作品。同時,我還要為自己做點精品。尤其現在年紀大了,我做什么都講究做精,我已經沒有了錢的概念,只看重自己作品的藝術價值,其它一切都不在乎。玉雕創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做了這么多年,從來沒停過,以致眼睛受傷太嚴重。所以現在我特別珍惜自己的每一個作品。
我們鎮平這個地方,認真從事工藝創作的人都很清貧,而做工藝品生意的卻很有錢。有一句話叫“手藝不如生意,生意不如經營”,就是說做手藝活的人,屬于最底層,最辛苦,最賺不到錢的。而我40年來,今天終于能夠不為錢,不為任何理由,只為自己專心創作,是難得的境界,我很珍惜。
二.什么時候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風格?
1985年開始鐵筆字畫,到1996年中央電視臺對我做了專訪,從那時開始我的鐵筆書法就被全國接受了。所謂“鐵筆書畫”,那時將玉雕工藝和書畫藝術相結合,用特殊的手法,在玉石上表露書畫的情趣,體現玉雕工藝的文化內涵,提高收藏價值。要說寫書法,那還是“文革”的時候,,那時我常常幫人家謝大字報,越寫越喜歡書法,我從小就喜歡書法,也一直在練。我書法繪畫,基本上都靠自學。
別人做玉雕都是用水去操作,但我是干做,不需要用水,作品都是自己設計自己制作,全部過程都必須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沒辦法讓別人插手。我基本只做來料加工,客人拿來的材料有獨山玉,也有青白玉、碧玉、俄羅斯玉等。其中用獨山玉創作,我覺得比較順手,但最出效果的,應該還是碧玉,各種碧玉我都可以讓它成為比較好的作品。主要是碧玉的質地比較好,硬度均衡,拋光也出效果。用籽料做的就比較少,因為材料的價格相對而言比較高。
我創作的“百壽圖”,是用一百種顏色的玉做成的。那件由博物館收藏的“百玉圖”,全國只有一套。所謂“鐵筆書畫”,也不是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在玉石上寫什么字體,那必須根據材料的特性來決定。
做出像我一樣的東西,不僅字寫得好,還得會畫,更要有一定的文學基礎,詩詞書畫都必須涉獵。我也帶過不少徒弟,但必須是有一定天賦的人,普通的人根本帶不出來。我的作品一般人很難模仿,畢竟要學會寫字,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好的。
三.為什么南陽玉雕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
以往,南陽玉雕工藝粗糙,笨重,創作的品位上不去,都停留在模仿的層面。那時在南陽做玉雕,95%是模仿的,只要外界有什么好東西出來,市場上就有大量的復制品,而且模仿的很不到位,有的質量還非常差。這和人們的文化底蘊有很大關系,這地方人多,搞玉雕的也多,為了要吃飯,不模仿也不行。我曾經在碧玉上刻了老子的《道德經》,就是為了教育年輕人。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道德經》,他們十幾歲就出來做活,書都沒念過幾年。這樣的文化水平是很難做出好東西的。
現在南陽玉雕轉變很大,很多人在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有的既學南派,也學北派,好多了。到現在南陽玉雕之所以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因為創新還少,有境界的人也少。有很多年輕人在追求自己的路子,實際上他們應該明白關鍵是要有好的想法,玉雕這一行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地方。高水平的技術和高創意的設計,這兩者兼備的人才在我們南陽還不多。所以“河南工”還沒完全恢復優秀傳統而揚眉吐氣的地步。現在,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全國“天工獎”評比,很多得獎作品都出自我們河南人手中,是我們河南人在外地其它地方的人做的。在工藝上,其實我們可以不輸給任何人,而只是在思想上的開闊、在創意上,我們還欠火候,因此,好的工藝給別人利用了之后,得獎就不在我們河南人名下了。
再舉個例子,我們鎮平的石佛寺有個“玉雕灣”,居然給河北人注冊了。明明是我們河南的玉雕灣,但因為這里沒有這種文化保護意識,所以把自己的品牌拱手讓給了別人。因此,要想真正形成風格,把它高高舉起來,必須先有自己的思想。好的工藝經過努力都可以學到位,但好的想法是需要文化知識做養料,慢慢培養的。目前只是形成了一種創作的規模,風格的形成還在路途中。
雖然說南陽玉雕的風格還沒完全形成,但南陽做玉雕的這批人卻有一個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備的顯著特點,那就是絕對不會相互拆臺,不會互相說同行的壞話,不會背后說三道四,不僅如此,我們還會經常交流,在專業上不保守,很虛心。而且每一代都會如此,可以說是一種傳統,我認為這是一種團結的精神,非常和諧。如果我們年輕一代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以整體的面貌來打好翻身仗,我們會相當有希望。
四.你的落款是什么?為什么南陽玉雕大師的作品大多都沒有自己的落款?
我的落款是“趣石”,那是我的名字。鎮平很多大師沒有落款,一部分原因是落不好,因為字寫得不好。書寫中國的文字,沒有十年的功力是寫不好的。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沒有辦法落款,來買東西的人不希望你落款,他們買回去的東西,不會對別人說“這是河南人做的”;這似乎是個潛規則,為了生意,大家都默默遵守這一規則。要不然,天工獎百分之五六十的東西都是河南人做的,為什么沒有人知道?就是因為以往“河南工”的名聲一度被糟蹋,再加上河南人不懂得保護自己,再好的工藝也沒有辦法以自己的名字來傳播。
五.獨山玉有沒有可能走向全國?
獨山玉走出河南,走向全國,是絕對有可能的。比如陳列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瀆山玉大海”,所用玉材就是我們南陽的獨山玉。它是中國最大的大件玉器,相傳為元代忽必烈釀酒的器物。但是,近代以來獨山玉雕在文化的挖掘上缺乏深度,在宣傳上缺乏廣度,所以它傳播的速度跟和田玉無法相比。人們思想概念中,“獨山玉”只是一種河南的彩石,但大家都不知道在歷史上,獨山玉也曾為帝王所用,獨山玉在歷史上有過它的輝煌。
獨山玉的資源比起和田玉,真少的太多了,精品玉料更稀有。1970年代最好的“白天藍”只賣到8見錢一公斤,而現在已經超過了黃金的價格。最大的問題是買材料的是河南人,做玉器的也是河南人,做完之后再賣給河南人,所以河南產的玉石也是河南人在玩,在收藏。但河南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和全國其他各個地方的也有交流,有溝通,所以,即便什么也不做,幾十年以后獨山玉的價格也會自然上漲。
獨山玉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白玉可以做假,翡翠也有A貨B貨,唯獨獨山玉的礦產結構決定了它不能上顏色,它只能以天然面目示人,絕對沒有可能做假。有一些獨山玉拋開后,即便什么也不做,也能價值連城,因為它美麗的色彩太獨特、太稀有,太珍貴了。因此,獨山玉的珍貴價值一定會被大多數人認可,走向全國絕對可能。【原標題:王玉敬--鐵筆人生 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