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獨山玉黑白料,平凡,普通。玉是要經過構思賦予其靈性,經過雕琢實現其價值的。混沌未開的石頭,究竟賦予怎樣的創意和奇思妙想,才能讓它“活”起來呢?琢玉人陷入深思之中……
深夜,微風,無邊的黑,出奇的靜。琢玉人的思緒飛越時空,神游在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自然、四季的大圖景上。穿越塵世的喧囂,飛到一千多年前張繼在楓橋度過的那個夜晚。那是一個平凡而著名的夜,因為那一夜《楓橋夜泊》,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的藝術再創造,就構建了一個清迥深遠的意境,賦予無情的自然以有情的生命,讓平凡成為流傳古今的名勝。琢玉人在這塊普通的黑白獨玉上,看到了江南的秋夜,江邊的楓樹,夜幕上的殘月,月光下的小舟,小舟中的夜宴,靈感由此迸發!
——這就是金獎作品《楓橋夜泊》創作過程。
琢玉人就是河南省玉雕大師劉國皓,作品獲得2003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玉雕精品展評會”金獎。
國皓從18歲起便拜玉雕大師仵金滿為師,二十年如一日,把人生最青春最美好的時光傾注在玉雕上。玉雕那拙樸、細膩、靈動的造型和工藝,令他心醉神迷。每件作品的誕生都給他帶來無盡的歡樂和喜悅。在他的眼里,玉都是有生命的,你對她有情,她便對你有意。
“沒有對玉的癡迷,我就走不到今天。我對玉的情結猶如對情人一樣難以割舍。”劉國皓大師憑著二十年的玉雕經驗,深有感觸地說。做玉如做人,人品如玉品。古人說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五德也是玉雕人崇尚的精神。做玉首先要學會做人,“君子比德于玉”,這是圣人的教誨,也是劉國皓大師不懈的追求。
作為一個玉雕大師,其才情、智慧、勤奮為他換取許多的成就和榮譽,但面對這些,他顯得淡然而平靜。“成績只代表過去。一個人如果沉迷于過去的榮譽里,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他早晚要落伍,要被淘汰。一個玉人如果一味模仿,不求創新,便不是一個好的藝人,充其量只能稱為玉雕匠。這不是我的追求,不是我的風格。”談到這些他顯出真誠和激動。
玉如其人。劉國皓喜歡他的每件作品,她們凝結了他的心血和汗水,情感和經歷,而每件作品都在表現著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多彩的藝術人生。拿作品《山行》來說,整體構思新穎別致,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呼之欲出,俏色技巧的運用更是巧妙絕倫,讓人如聞其聲,有身臨其境之感,把詩人杜牧在詩歌中表達的意境演繹得淋漓盡致,且更添加了幾分生動和神韻。而這一切,源自于大師對詩歌、對詩人、對歷史、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悟、參透和熱愛。
對于劉國皓一手創辦的醒石齋玉雕工作室,他信心百倍。“玉雕不可能做大,只可能做強。”劉國皓分析了市場和玉雕行業后,作出了這樣的結論,并以此來規劃醒石齋的未來。在玉雕的基礎上,又引進專業打磨技師和高級木雕工藝師,形成了一條龍式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模式,使企業更完善、更專業。讓醒石齋成為中國玉雕之鄉一塊閃亮的品牌。
“我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前輩的指教,得益于同行的幫助,得益于朋友的支持和關心。沒有他們的支持,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希望各界朋友能一如既往的關心我,支持我,讓醒石齋能為玉鄉整體玉雕水平的提高作出應有的貢獻。”劉國皓大師說得動情而真誠,不矯情,不矜持,寬胸襟、大風范,表現了一個玉雕大師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讓人仰之愈高,敬之彌深。
這就是大師本色吧!【原標題:憐石惜玉 大師本色——記玉雕大師劉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