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記者走進了安陽縣永和鄉蘇奇村的一個農家小院,探訪蘇奇燈籠畫的傳承人蘇加有。除了栩栩如生的燈籠畫,我們竟收獲了意外驚喜,見到了蘇家另一項民間工藝——蘇奇印花布。我們的采訪就從這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曾經的興盛說起了——
“那個時候,咱的燈籠賣一毛錢一個,別家的只賣8分錢一個,就這,咱的燈籠還是供不應求。”說起過去的盛況,蘇加有一臉自豪。
今年59歲的蘇加有是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的第四代傳人。在他的印象中,過去一到農閑季節,爺爺蘇則光和父親蘇守安就開始畫燈籠畫、扎燈籠,然后,從大年初一開始,時年十三四歲的他就走街串巷叫賣。
有關蘇奇印花布當時的銷售境況,蘇加有沒有多說,只是說當時鄉里有個染坊,染好的布由蘇家加工成印花布后才對外出售,蘇奇印花布的興盛由此可見一斑。
蘇奇燈籠和印花布為何如此暢銷?在記者的追問下,蘇加有講述了其中的奧秘。他說,這與燈籠畫和布上的印花圖案有很大關系。燈籠畫和印染花布的第一道工序都是刻板,即在木板或紙板上進行雕刻或鏤刻。在刻板上刻畫人物或花鳥圖案時,線條是否精細、圖案是否逼真,決定了將來畫出的燈籠畫和印出的花布質量的高低。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自蘇加有的曾祖父蘇三德創立后,在長達數十年的藝術實踐中,一代代的傳承人從選取題材、色彩調配到刻板技術,總結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經驗,比如,在刻畫戲劇人物時,蘇家家傳的畫嘴順口溜是這樣說的:“嘴片想加厚,元寶倒著扣。”人物的嘴巴由上橫線和下曲線構成,需要時橫線上加上一元寶形曲線,因為刻畫精細,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的圖案栩栩如生,深受百姓喜愛。
燈籠畫是印制輪廓、點繪成畫于白紙上,用于糊制民間元宵節燈會上燈籠用的。印花布是以粗布為印材,以鏤刻紙板為主要印刷工具而制作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種。繪制燈籠畫和印染花布的第一道工序都是刻板,然后經過拓印、著色等多道工序而成。這兩項技藝源于農耕時代,彰顯了農耕時代農民樸素的價值觀和勞動人民的智慧,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研究當地民俗、民風具有重要價值。如今,蘇奇燈籠畫和蘇奇印染布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B 民俗藝術魅力無限
在蘇加有家中,我們見到了一塊印著鳳戲牡丹圖案的印花布:淺粉色作底兒,四只鳳凰分別占據布的一角,中間是兩朵盛開的牡丹花。細細看,牡丹花的花蕊清晰可見,花瓣的顏色也是深淺不一,十分立體,讓我們驚嘆做工的精細。
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得知,蘇奇印花布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等地,晚清至新中國成立后直到20世紀80年代,廣大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它的蹤跡。
蘇奇印花布是農耕時代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實物例證,它源自于古老的紡織、印染技藝,在純手工紡織的粗布上印制花樣圖案,是民間工匠對古老民間美術、民間印染工藝的綜合創造,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體現了印染工匠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它既具有民間美術簡明質樸、美觀莊重的傳統特色,又兼具民間印染工藝獨特、玄妙的特點,經代代相傳,到今天已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美術印染工藝。
印花布主要用于家庭的褥子、床單、枕頭等裝飾品,也用于新娘陪嫁物品中的布制品,如包袱皮、門簾之類。因此,民間藝人經過巧妙構思,運用想象,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祈福內涵,大量使用諧音和借比手法來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吉祥、喜慶的含義,比如,百鳥朝鳳、麒麟送子、年年有余等圖案,滿足了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美滿、豐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蘇奇燈籠畫起源于中華古老的民俗活動元宵燈會。元宵燈會是孩童挑燈籠嬉戲的時刻,過去有舅舅在正月十五前給外甥送燈籠的風俗,歇后語“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就出自這一風俗,因此,畫著彩畫的燈籠應運而生。在蘇加有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一張張色彩鮮艷的燈籠畫:紅臉關公、黑臉張飛、憨態可掬的豬八戒,還有描述桃園三結義、三打白骨精等情節的畫。當地群眾說:“燈籠上的畫,有看頭、有說頭。”據說,過去,這些燈籠畫糊成燈籠后,燭光映照出各種人物造型和故事,兒童手提燈籠,大人就指著一個個人物講述故事,一張張精致的燈籠畫,成了兒童啟蒙教育的生動教材。
C 獨門絕技瀕臨消失
過去,燈籠畫和印花布藝術制品是一種重要的民俗用品,也是民間藝人的謀生手段之一,分布區域較廣,范圍可及豫北、冀南數十個縣。據蘇加有回憶,當時光蘇奇村就有五家做燈籠畫的。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運動中,很多民間藝人家里的刻板被紅衛兵小將燒了個精光,蘇家六七百塊刻板也被付之一炬,蘇加有冒險將一袋刻板藏到了紅薯井中,才使130多塊祖傳刻板幸免于難。后來,隨著老藝人的去世,這兩項技藝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傳至今日,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竟成了獨門絕技。
傳承,關鍵在于發展。盡管保存了部分刻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題材已不適應當時的社會形勢,為了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蘇加有創作了不少新的題材。
“看了《朝陽溝》后,我就試著刻銀環的模樣,刻好后拓印出來拿給別人看,讓人家提意見,然后再修改,直到滿意為止。”就這樣,蘇加有創作了《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一系列新題材,江姐、銀環、鐵梅、李奶奶出現在了蘇家燈籠上,蘇奇燈籠一時又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不過,那段輝煌也僅僅是曇花一現。轉眼間,社會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物質極大豐富,商品種類齊全,工業化生產的優勢遠遠超過了純手工技藝,各種印著精美圖案的布替代了印花布,蘇家燈籠也被各式各樣的聲電燈籠、塑料燈籠取代。
盡管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成了獨門絕技,可是因為沒有市場,它們也成了瀕臨滅絕的技藝,如何更好地傳承和開發它?蘇加有告訴記者:“俺兒子蘇海亮現在是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第五代傳承人,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報記者 鄭 茜
王曉楠
通訊員 楚國華
實習生 劉瑞朝
蘇奇二絕:刻板上的精美藝術
D 傳承開發任重道遠
蘇海亮現在在鶴壁市經營著一家以燈籠制作、燈籠畫刻板繪制為主的門市,在隨后與他的通話中,他告訴我們:“現在,只要聽說哪里舉辦文化展覽,俺就帶上燈籠畫和印花布去參展,事實上,這個方法很奏效,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就是在展會上被專家發現的,現在,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已經入藏多家民俗博物館。”蘇海亮說,2007年1月,由天津大學馮驥才文藝研究學院的幾位教授組成的專家組,專門到蘇奇村對蘇奇燈籠畫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和資料的收集,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同年,馮驥才先生在天津大學接見了蘇奇燈籠畫的第五代傳承人蘇海亮,并對蘇奇燈籠畫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現在,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已經著手對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進行保護與開發,力爭使這兩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為加大保護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的力度,安陽縣成立了高規格的保護領導小組,并組建了有專家指導、由政府部門相關領導牽頭的工作小組,建立了高標準的檔案資料數據庫和實物倉庫,加強對遺存刻板等印制工具的保存。同時,安陽縣設立了由蘇海亮為負責人的蘇奇燈籠畫和印花布制作研究發展中心,前期投入10萬元,用于購置設備等,預計后期將逐步投入100萬元,用于完善加工場所、設備和進行宣傳推介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進一步傳承燈籠畫技藝,蘇海亮也對它進行了創新和發展,以燈籠畫為主題,他開發出了掛件、卷軸等多個新品種,這些畫著燈籠畫的掛件和卷軸色彩艷麗,古樸自然,作為家庭裝飾品,正逐漸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一副副鮮明的鴛鴦瓦,一群群生動的活菩薩, 一筆筆勾描,一點點夸大,一張張臉譜美佳佳……”看著這誕生于刻板上的精美藝術,我們把由衷的祝福送給蘇家,祝愿蘇奇二絕煥發出新的光彩。因為,蘇家的事業,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原標題:蘇奇燈籠最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