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油松香制眼球
只有兩人會做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位于江油的李白故居受到了嚴重破壞,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秦曙光親自點將帶隊,由朱氏家族完成對受損文物的修繕。這項工程繁瑣復雜,其中包含的整體彩繪、油飾、吊頂等工程對維修者要求甚高。朱氏家族憑著高超的藝術手法和獨特的施工工藝,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了國家文物局、河南省文化廳等主要領導的高度贊揚。
從蜀地歸來后,全面接管朱氏彩繪的他,為朱氏彩繪確定了新的發展方向——從覆蓋到保護,從創作到修復。
“多年來,朱家為湖北黃陂木蘭山、武當山、河南登封中岳廟、湯陰岳飛廟、淮陽太昊陵、少林寺、白馬寺、鄭州城隍廟、浚縣大佛等多處風景名勝古建筑進行了彩繪、塑像、上彩等工作,受到了國內古建筑界的高度評價。如今,朱氏彩繪的前輩們所創作的朱氏彩繪作品大部分已成為文物,隨著歲月的流逝,有些作品已度過了幾十個春秋,部分出現了龜裂和破損,修復這批文物,還必須用朱氏彩繪的手法才能完成。”朱長存說,他們現在擁有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資質證書和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證書。
朱長存告訴記者,其父朱彥林1982年收的徒弟基本都已邁入50歲門檻,不再適合高空作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古代建筑越來越受到保護,也就意味著需要大量的彩繪專業人才,“彩繪是個苦活兒、累活兒,掙錢又少,很多年輕人不再拜師學藝,現在能做出設計小樣的只有寥寥數人,多是學一兩年便因為太辛苦就放棄了”,這極大地限制了祖傳手藝的繼承發展。如朱氏彩繪的“瀝粉焊線”工藝、泥塑武像的“九吞十八扎”、佛像衣紋中的“兔耳折”、棉油松香制眼球等工藝目前只有兩人能做,已到了瀕臨斷代的地步。
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據了解,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承擔了保護與傳承朱氏彩繪藝術的任務。他們通過全面普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的朱氏彩繪作品小樣,出版了朱氏彩繪專著《河南朱氏彩繪》,以使朱氏彩繪更好地傳承、發揚下去。除此之外,朱氏家族還積極到國內外各大博物館進行展覽展示,現已籌辦朱氏彩繪培訓基地并建立1個朱氏民間彩畫生產保護區;與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聯合建立《朱式彩繪保護名錄》。【原標題:朱氏彩繪 中原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