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音樂告訴你》欄目民族器樂篇系列講座正在熱播,其開場篇節目《古箏講座》由古箏表演藝術家、洛陽少兒古箏學校校長婁方和我國當代古箏表演藝術家王中山主講。
探尋古箏的歷史
春節前,婁方接到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的邀請,讓他在3月底開播的民族器樂篇系列講座中擔任古箏方面的主講,并把開場篇交給了他。這個講座是要被制成VCD在全國發行的,婁方格外重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通過查閱資料,婁方發現,3000多年前,古箏已經廣泛流傳,古箏界流傳的古箏有3000年歷史之說不準確。為此,婁方找到了我市歷史考古方面的專家蔡運章,想從他那里得到證實。
受人之托,蔡運章非常認真,他從屈原的《楚辭》中查到一句“伏羲造駕辯之曲”,并查出東漢學者王逸在他的《世本作篇》中解釋這句話為“伏羲造箏50弦經黃帝破為25弦”,說明在伏羲這個時代就已經有了古箏。
在央視亮出罕見絲弦
據了解,我國最早的箏弦是牛筋弦,聲音低沉,類似古琴,后來改為純絲弦。新中國成立以后至上世紀50年代后期逐步改為尼龍纏弦,里面是鋼絲,鋼絲外面是蠶絲,蠶絲外面是尼龍。古箏的演奏技巧從古代的單指演奏、雙指演奏到現在的多指演奏,從過去的單旋律過渡到簡單復調,直到現在難度較大的復調,箏弦的發展經歷了一段時間。
過去的箏弦,雖然聲音沉悶,但畢竟代表了古箏的一個時代。如今,這樣的箏弦所存無幾,非常罕見。在講座中,婁方拿出了他珍藏50多年的一根純絲弦供 大家觀賞。他說,那是他50多年前剛學古箏時買的,現在已經找不到使用這種弦的古箏了。
他存有新中國第一批古箏唱片
婁方十幾歲與古箏結緣,一牽手就是50多年,對古箏的熱戀始終沒有停止過。從他有關古箏方面的收藏,我們不難看出這一點。
1956年,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我國著名古箏表演藝術家曹東扶的《大調曲子集》,里面收錄了《高山流水》、《探顏回》等10余首經典曲目。這本書婁方至今仍完好收藏。
1953年,新中國出版了第一批古箏唱片,里面收錄了上海民族樂團郭鷹先生演奏的《寒蟬戲水》,還收錄了沈陽音樂學院已故教授、被譽為“中國箏王”的趙玉齋先生演奏的《漢宮秋月》,現在這些曲子已經很難聽到了。婁方帶著唱片到中央電視臺,因為唱片太老,要用手搖唱機才能放出來,而中央電視臺沒有這種唱機,他只好帶著遺憾又把唱片帶回洛陽。 本報記者 孫梅芳【原標題:婁方:央視古箏講座上“亮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