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街上寂無一人,在一片黑暗中,馬金鳳隨母親冒著寒風抬著水罐,來到二里外縣城的荒郊野外。按照母親的要求,她趴在水罐上開始高一聲低一聲地喊嗓子,無論風寒酷暑,從不間斷。為了不誤早上喊嗓子的時間,母女倆晚上睡覺不脫衣服。天天如此,大人也難以堅持,何況還是個孩子,太瞌睡了,有時走著還會做夢。喊呀喊,喊得頭暈眼花。當然有時候想偷懶貪睡,可是母親卻不放松,逼她,說她,打她,打著打著,母親會突然抱頭大哭。這時馬金鳳就會哭著勸母親說:“一定要練,練,練!”
皇天不負有心人,喊嗓喊了兩年多,她終于喊出了一副細嫩清脆的像泉水一樣的嗓音,而且她的嗓子可以不受天氣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是“全天候”的,師兄弟們還跟她開玩笑,說她是“野仙”。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馬金鳳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戲曲上,戲,已經融化進了她的血液里,即使是病魔也不能擊倒這位鐵老太。
2007年年底,85歲的她因病住進北京301醫院,做了一次大手術。那次一病,對她的記憶力損害特別大,連自己幾個孩子都不認得,可是戲詞卻一點兒都沒忘。
馬汎浦現在還記得,“當時我們都擔心,媽媽腦子是不是出什么問題了,專門請神經科醫生來測試,結果她當場給大夫唱了一段,一句戲詞沒忘記!人家醫生說,沒事沒事。”
說到這兒,馬老笑了,“啥都忘,就戲詞不忘。”
“我媽就一個兒子,可是當時我弟弟她都不知道是誰,卻不忘臺詞,你說典型不典型?幾十年的唱念做打,早已融進我媽的血液里了。”馬汎浦說。
在和病魔的抗爭中,她又一次創造了奇跡,不僅頑強地站起來,而且又一次次站在了舞臺上。2008年4月20日,馬老在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組織的一次公益演出中露面,用她的“金嗓子”撫慰了思念著她的觀眾。
那一刻,現場很多人眼里都閃動著激動的淚花。
啊牡丹 百花叢中最鮮艷
馬老愛學習,她用質樸的話道出一直以來守著的準則:“學習無邊境,什么都要學。不能吃飽蹲,什么都不想了。”在她的戲曲生涯中,她曾師從司鳳英、梅蘭芳等不同流派的大師。
她說,1957年,梅蘭芳先生率團專程來洛陽,帶著移植為京劇的《穆桂英掛帥》,來征求意見,“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藝術大師,還需要學習呢,何況我們呢?活到老,學到老,梅老師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下一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