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柏松就是這樣一個熱愛生活、敢愛敢恨的豫西鐵漢,童年不幸,家境窘迫,漂泊四方,善惡真假見的多了,悟得透了,所以骨子里有真東西,自然會派生出大氣象來。
擂響鑼鼓經
2008年的一天,薛柏松從陳麗娜老師手里獲得一本《豫劇鑼鼓經》,令他愛不釋手,天生愛琢磨的他想到了很多很多,譬如說,如今音樂教材中民間打擊樂教材甚少,甚至沒有;還有,豫劇如今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名家名角如云,卻沒有一部著力推崇的電影或電視劇;還說,他還沒見過一次打擊樂專場晚會,也沒發現有專業打擊樂團隊和鑼鼓專賣店;又說,后臺鑼鼓手總被忽視,連評個職稱的名額也難以爭取,他自己在1983年在澠池縣豫劇團就親身經歷,當時團里有24個正式工指標,全部給了前臺演員和其他員工,而后臺的打擊樂人員連考慮都沒有,廣大打擊樂手的名分和地位實在太可憐了。
這些想法一直在薛柏松腦海縈繞。今年夏日,他和義馬市藍天清水戲曲茶樓總經理鄭橋水來找我,請我出面策劃辦個打擊樂專場,我對這個思路和題材眼睛一亮,對這個老友充滿欽佩。
我隨后撥通了好友河南省藝術研究院李云的電話,想請他出任導演,得知他正在湖北襄樊排演《山野秀才》,這是一部為文化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現代豫劇,后來獲得巨大成功。
7月初,李云從北京回到河南邀我見面,我領著薛柏松前往。大家很快達成共識,把傳統打擊樂和薛柏松的藝術人生結合起來,貫穿一位從小開始進劇團學打鑼,將自己的青春年華獻給戲曲事業,卻時時處處被人看不起的故事。這也就是《大鑼鼓經》演出劇本的雛形。
說干就干,薛柏松便找到老師陳彥森、師兄朱紅斌幫忙,老師和師兄聽后非常興奮,很快召集了20余位鑼鼓手,組成樂隊。隨后,我們又找到國家一級編劇姚夢松,開始創作劇本。
經過近一個月緊張有序的排練,8月12日,《大鑼鼓經》——薛柏松戲曲打擊樂演奏會在鄭州香玉大舞臺擂響并獲得圓滿成功。
次日,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就該場演奏會展開了專題討論,院長方可杰、副院長楊揚、書記師東坡、研究員劉景亮、譚靜波,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姚金成、秘書長陳涌泉等到會并發言,大家對該場演出給予了肯定,也提出折子戲、身段戲和投影屏幕等形式表現打擊樂的合理化建議。最后,方可杰院長說到,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意,填補了戲曲演奏沒有打擊樂專場的空白,應該載入音樂發展史史冊,應該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其學術價值,盡快讓薛柏松申報戲曲打擊樂傳承人,并提議創作以薛柏松獻身打擊樂為原型的劇本,推上豫劇舞臺。
薛柏松現為中國戲曲協會會員、河南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第四屆戲曲“紅梅獎”河南選拔賽金獎得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打擊樂傳承人。
在器樂演奏中,鑼鼓的聲音是最具震撼力的。而薛柏松就是一個挑戰自我、追求完美、用鏗鏘的腳步敲響青春和生命鑼鼓的人。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今天薛柏松領頭擂響中原,明日就可以擂響中國。他們所擂響的每一段音樂都是對生活、對人生的真實體驗,用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方式詮釋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和感動。王松興【原標題:薛柏松:擂響生命的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