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原名"河南梆子",俗稱"河南謳"、"謳戲"、"土梆戲",是一個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大劇種。
自看到有關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國后更以罕見的速度發展壯大,遍及河南城鄉各地,并流布臺灣、新疆、甘肅、陜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至80年代 中期,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人數、觀眾數量等諸多方面躍居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之首。豫劇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質樸本色,雅俗共賞。
豫劇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個世紀內,由幾個地域分支到各個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藝術家多種風格的形成,正好走過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在河南戲劇發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豐碑。作為一個地方戲劇種能夠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內覆蓋全省城鎮山鄉,流布全國16個省區,擁有其他劇種在數量上無法相比的從業人員和觀眾。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質樸的風格、生活化鄉土化的特點、鮮明強烈的節奏對應了當今觀眾的審美需求。
豫劇有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豫西調等多種地域流派。豫劇的大融合,大革新,形成了各種不同的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流派。當前河南豫劇界,以藝術家個名字為標志的的豫劇流派主要有常(香玉)派、陳(素真)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等并稱"豫劇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風格流派。與此同時,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建國后的現代戲創作又涌現出高潔、馬琳、魏云、王善樸、柳蘭芳等"豫劇五大主演"。
常香玉所創作的"常派"豫劇唱腔極富特點:一是樸實、新穎、耐聽,且富時代感;二是形象鮮明、準確、極富個性;三是風格清新、獨特,更富色彩性。常香玉創作出的豫劇唱腔為同時代的豫劇專業作曲家們所嘆服。由于常香玉博采眾長,兼容并蓄,注重傳統,敢于創新,從而為整個豫劇唱腔藝術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活躍在當今國內豫劇舞臺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云、王紅麗等11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后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記者單純剛【原標題:豫劇及其五大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