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老藝術家談洛陽傳統舞龍
2013/8/9 9:56: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繼4月第25屆洛陽牡丹花會開幕慶典上舉行的“萬人舞龍”活動和7月洛陽汝陽、欒川兩地發現的恐龍化石群之后,龍的話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自古以來,人們對龍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敬而畏之。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中國自古以來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舉行的儀式和活動其盛大和隆重后人無法想象。發展到后來,逢有大節日,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常常有舞龍助慶。
洛陽的舞龍,歷史悠久,在龍文化中獨具一格。家住老城區飲馬街今年66歲的民間藝術家李世州,為我們講起了洛陽的傳統舞龍文化,起源于漢代“百戲”。在他的講述下,那幾乎隔代了的、久遠模糊的“龍隊”重現在了我們面前。當年的盛況已不存在,年老的人們還剩下記憶,而我們,只能通過語言和文字的編織,在腦海中浮現一幕幕熱鬧沸騰的片段。
老藝術家談及舞龍,兩眼放光,眉飛色舞。說起他年輕時的見聞和各種活動,更是興奮。老人家不僅熟悉洛陽社火舞龍的情況,對龍的各種傳說和龍的種類,以及舞龍沿襲的變化等等都有豐富的見解。他親手制作的龍不少于一百條。
老藝術家說,在他小的時候,每年都有舞龍。洛陽傳統舞龍有兩個時間,一個是正月十五,還有一個是七月十五,正月十五舞龍和全國各地一樣,是為慶祝元宵佳節。七月十五舞龍,則是為配合“城隍爺出巡”。洛陽縣城隍廟舊址在今老城區豫通街小學一帶。洛陽舊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要把“城隍爺”“城隍奶”從廟中抬出來,游街巡城,目的是祈福消災。欲贖罪的人這時要穿上“囚衣”扮作犯人,今生“贖罪”,換作“來世”被寬恕。舉行這些活動時舞起龍,渲染氣氛,造勢生威。
李世州年輕時就愛好作龍,他制作的龍大大小小不下年的時候東關一條70米的龍,有300多人參與。有一次,洛陽在西工體育場舉行了一次龍舞大賽,至少有二三十條,萬人空巷,造成車輛堵塞,場面頗為壯觀,氣氛熱烈。發展到現在舞龍都是為了慶典、開業等商業運作下而舉行的。
老藝術家還時刻關注著龍的影蹤,他發現最近幾年還能見到龍的地方,就只有南關、東關、大關廟和曹屯,軸承廠、機車工廠、511 廠、鐵路電務段。南關曾有四條龍,到現在只有一條了,許多傳統的東西在發展中失傳。他表示出了擔憂,對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消失感到可惜而又無能為力。現在制作龍已經形成一種產業,盡管和傳統已經沒有了關聯,但是洛陽并沒有延續下來。洛陽會做龍的還有一些人,但能做精的卻不多了。在他看來,舞龍的未來必須要走商業化道路,靠贊助,或商業慶典,或演出或比賽等等,這樣舞龍才能堅持走下去。
便是為這在每年解放以后就沒有再保持了。耍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習俗,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是為了祈福、消災或喜慶,洛陽傳統舞龍活動的目的也是如此。“龍生九子不像龍,秉性愛好有妙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龍的秉性、特征的動物,其實都是龍的化身,如麒麟、石刻的老鱉、門上的老虎頭等等,無處不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舞龍漸漸的有了變化。不知不覺間,曾經盛大壯觀的舞龍活動在傳統意義上已經離現在的人們很遠了。(原標題:民間老藝術家談洛陽傳統舞龍)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北京神舟旅行網(201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