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華民族的本命年——龍年。龍,也再次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
中國的十二生肖中,鼠、牛、虎、兔、馬、羊、猴、雞、狗、豬以及被老百姓稱為“小龍”的蛇,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生物。只有龍,是中華先民臆造出來的動物形象。近萬年來,龍的非真實性存在非但沒有削弱其形象和地位,反倒讓它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龍形象的產生在萬年以前。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了數組蚌殼龍圖案,被譽為“華夏第一龍”。這些圖案距今有六千多年。1994年,遼寧查海遺址又發掘出了距今八千年以上的石塊堆塑龍。這些出土的龍形堆積圖案,說明在原始社會甚至更早,龍已成為中華先民的圖騰,受到廣泛崇拜。
究其原因,這大概與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有關。中華先民的生活高度依賴于自然環境,對雨水的依賴尤甚?赡苷菑“雷電引發雨水”的現象中,先民對能給莊稼帶來雨水的“雷電”產生了敬畏心理,由此便根據雷電發生時天空中出現的“隆隆”之音和“閃蛇”之形,逐漸展創造出“龍”的形象和概念(讀音為“隆”,形狀為“蛇形”)。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他認為龍系司水的靈物,具有登天化雨的能力。
龍被中華先民創造出來后,形象并未固定。作為先民信仰的圖騰,龍的形象不斷被加工創造,融入了其他多種動物的特征!稜栄乓·釋龍》中道,龍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龍身上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動物的特征。這些動物特征,為先民所景仰,譬如鹿之靈巧,虎之勇猛,牛之敦厚……先民便把自己對其他動物的崇拜,添加到了龍這一圖騰身上。
中華先民持續豐富著龍的形象,也用龍這一圖騰解釋著世界的起源、人類的產生。在神話傳說中,開天辟地的盤古即為“龍首蛇身”的神性英雄,在天地未分“渾沌如雞子”時,“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非但如此,“盤古龍”死后,又生化出萬物,“頭為五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
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等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與龍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列子》云:“伏羲女媧,蛇身而人面。”《玄中記》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河圖稽命微》云:“黃帝軒轅……龍顏有圣德。”《潛夫論·五德志》載,炎帝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民間傳說中更有“神龍牙齒脫落洪水之中,繁衍出人類”,“混沌老母騎在神龍背上遨游世界后,生出人頭龍身生物,最終進化為人類”的故事。(馬繼遠)(原標題:龍年話龍:龍之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