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 牡丹仙子 攝
在龍的國度,龍成為福瑞的征兆。洛陽,居天下之中,似乎也更得祥龍的眷顧和福佑,與龍有著密切關聯。
遠古時,黃河洛陽孟津段有龍馬負“河圖”出水,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據此畫出八卦。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王鐸稱:“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可見此龍馬即傳說中的龍。《易·系辭上》稱:“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龍馬呈獻的“河圖”,與洛河神龜呈上的“洛書”,被公認為中華文明之源,奠定了洛陽在中華文明史中毋庸置疑的原點地位。
龍眷河洛,讓中華文明在河洛大地綿延不絕!妒酚·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孔子入洛問禮樂于老子后,大贊不已,對其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wǎng ,漁獵用的網),游者可以為綸(lún,釣魚用的線),飛者可以為矰(zēng,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兩位光照千秋的圣人,正如兩條巨龍,在河洛大地相遇,譜寫了中華文明史上的傳奇。
洛陽“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諸多自稱“真龍天子”的帝王曾建都于此,隋煬帝更締造了洛陽的輝煌。唐人韋述《兩京記》言到:“隋煬帝登北邙觀伊闕,顧曰:‘此龍門耶,自古何為不建都于此?’仆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大業元年,自故都移于今所。其地周之王城,初謂之東京,改為東都。”隋煬帝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連通東起于洛陽的陸上絲綢之路,兩條交通線,似水、旱兩條長龍,在洛陽交匯,讓洛陽在隋唐時成為世界級的繁華大都市。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續資治通鑒》載:“帝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雖然最終遷都未成,但其和宋太宗趙匡義,讓洛陽的龍文化色彩更加絢麗,二人出生地曾被稱作“雙龍街”。
經歷數萬年的文化積淀,河洛地區渾厚的黃土下深藏著許多龍的“遺傳密碼”。2002年,一條潛伏地下數千年的綠松石“龍”,在偃師二里頭重見天日。《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這條長約65厘米,由2000余塊細小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的“龍”,對探究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意義重大,可謂祥龍在新世紀賜予洛陽叩啟歷史之謎的金鑰匙。
稍稍穿鑿附會地看,洛陽東有偃師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南有風景秀麗的欒川龍峪灣,西有奇妙絕倫的新安龍潭峽,北有負圖出水的黃河龍馬,中有鬼斧神工的龍門石窟,名副其實的“五龍薈洛”。這些“龍”,有世界級的,有源頭級的,任何一條都舉足輕重。“五龍薈洛”,更為罕見,真乃洛陽之幸,洛陽之福!
龍在洛陽民間,有著廣泛深厚的群眾信仰。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很多人由此堅持“正月不理發”的習俗。很多夫婦也期望能在龍年生個龍寶寶以圖吉祥富貴。每逢元宵佳節等重大節日,河洛大地有很多舞龍表演。龍騰虎躍之時,河洛兒女舞動的是龍,展現的是幸福愉悅,張揚的則是新時代的“龍馬精神”。R繼遠)(原標題:龍年話龍:龍之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