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地:河南濮陽
體驗人:南京日報南報網見習記者 劉全民
現在回家過年,感覺春節的老傳統越來越少了,一些小時候的風俗也大多消失不見了,現在唯一還保留著的傳統項目就是除夕夜的“炸街”。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是華北平原上一個小村莊,“炸街”是我們那里過年時候的一個習俗,寓意著辭舊迎新,“爆竹聲聲辭舊歲,煙花朵朵迎新春”正是“炸街”的形象表現。
除夕那天,村里人早早的吃完餃子,拿著自己買的煙花爆竹來到村子祠堂前的小廣場上集合。記得小時候大家一般都買的是鞭炮和二踢腳,誰家要是帶著“一千響鞭炮”那是特有面子的一件事。不過現在過年買的都是大型煙花了,一點不比城里的煙花差,不比城里的少。
不到6點,天色就漸漸暗了下來,孩子們手里的電子燈籠也亮了起來,各種手搖花也開始閃爍。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輩代表站到祠堂開始講一些祝詞,都是一些過年吉祥話和對明年的美好祝愿:今天是年三十(不論那天有沒有三十都這么稱呼)除夕夜,老少爺們又聚到一起熱熱鬧鬧地為咱們村子“炸街”迎新,家里的鞭炮煙花都拿出來,讓咱們大街上鋪滿彩虹紙。
村里長輩講話完畢,鞭炮煙花表演就要開始了。鞭炮煙花是集中到一起,由專門的幾個人負責燃放的。一般“炸街”開場先放一掛一千響的鞭炮,現在村里人都富了起來,鞭炮早就變成五千響,甚至是一萬響的了。開場鞭炮放完,幾撥人就開始隨便起來:這邊放鞭炮,那邊二踢腳,最受歡迎的是放煙花的,大人小孩各自瞧著熱鬧,這個時候的村子是真正的萬人空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在大家耳邊響起,再有煩心的事也都忘了,所有人的臉上都是掛滿著笑意,孩子們抬著笑臉看著空中綻放的煙花,一邊歡呼著一邊蹦跳著,這種場景才讓人感覺到濃濃的年味。
印象中小時候“炸街”煙花很少,主要是一些鞭炮二踢腳,而且數量不多,放的時候就很慢,大家把握著時間,一直熱鬧到半夜,現在雖然鞭炮煙花一大堆但是燃放的速度很快。不到8點鐘,煙花鞭炮燃放完畢,大家三三兩兩地回家了,剛才還熱鬧非凡的廣場只留下滿地的彩紙屑。
看著空空的廣場,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剛才濃濃的年味也似乎消散了許多,現在家家都有電視,沒有人再待在大街上受凍了,都躲在溫暖的房間里看電視去了。電子燈籠取代了紙扎燈籠,電視春晚取代了大街上的游玩,不知道這是一種退步還是一種發展,只是感覺現在過年的年味少了了很多。一些村里的風俗在慢慢消失,希望過年“炸街”不會像其他的風俗那樣。(記者 劉全民)(原標題:河南濮陽:過年“炸街”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