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西華縣西夏鎮后朱行政村村民胡玉環、宋山城夫婦對民間曲藝有著不懈的追求。2004年,他們放棄煤礦豫劇團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家鄉免費辦起了一所藝術學校,為發展和壯大西夏民間曲藝文化培養出了眾多的戲曲人才。
堅毅的執著
西夏鎮位于西華縣城西15公里處,南靠沙河,北倚潁河,境內有莊子墓、榆樹王漢墓群等文化遺址,文化底蘊豐富。這里孕育了大批民間藝人,曾被授予“曲藝之鄉”的美稱,胡玉環、宋山城就是在民間曲藝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民間藝人。
記者在采訪中,親身感受到了胡玉環、宋山城對民間曲藝的追求和執著。
1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西夏鎮政府東邊的一座冷庫,還未進入院內,一陣陣悠揚的豫劇唱段已經傳入耳中。遁著聲音,記者來到了位于大院東邊的房內,這里是胡玉環、宋山城教學員們學習戲曲的排練廳,排練廳內20多名兒童正在他們指導下練習唱段,幾名中年婦女也在跟著演唱。
1963年,胡玉環出生在西夏鎮胡寨行政村,宋山城出生在西夏鎮,受老輩人的熏陶,二人自幼與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1978年,胡玉環初中畢業后,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下,憑借先天的聰慧考進了當時的西夏藝術學校,主攻戲曲表演,1981年進入西夏鎮半職業豫劇團,當上了一名演員。時隔不久,15歲的宋山城也走進了該劇團。“那時西夏劇團很紅火,每天都有演出,許昌、鄢陵等地也請劇團去演出,最遠的到過安徽亳州等地。”提起當時的情形,現年47歲的胡玉環一臉的興奮。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使胡玉環和宋山城走到了一起,他們在同臺演出中,塑造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小旦、花旦、小生、須生等舞臺藝術形象,受到群眾的好評。
不懈的追求
隨著經濟發展和群眾的逐步富裕,以及電視機的普及,民間曲藝文化受到沖擊,西夏鎮許多民間藝人紛紛轉行干起了別的營生。1992年,西夏劇團被迫解散,西夏民間曲藝文化陷入低谷。
西夏劇團解散后,胡玉環、宋山城夫婦并沒有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二人優秀的表演才能和對戲曲藝術的追求感動了西華縣豫劇團的領導,他們被邀請來西華縣豫劇團當專職演員。由于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西華縣豫劇團的收入也每況愈下。因為演出不多,收入微薄,胡玉環和宋山城夫婦為了供養孩子,在西華縣豫劇團工作6年后,生活所迫離開劇團。“離開劇團的那些日子里感到心里很空虛。”宋山城回憶說,當時為了生計,他們想到了打工、做生意,但是一想到自己鐘愛的藝術事業,二人又放棄了打工和做生意的打算。1996年,二人來到平頂山煤礦豫劇團,他們優秀的藝術才能被豫劇團領導看中,胡玉環夫婦被特聘成為那里的正式演員,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胡玉環說,煤礦劇團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礦工們進行慰問演出,每個月演出三至四場,大部分時間都休息,工資待遇相當優厚。優越的生活條件對有的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胡玉環夫婦并不那樣理解,他們認為自己還年輕,不能在舞臺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愧于喜愛的事業。“說實話,看著自己喜愛的事業不能很好地發揮,心里很不是滋味。”通過與丈夫商量,2004年,胡玉環夫婦毅然辭去工作放棄優厚的待遇回到家鄉,決心“在家鄉干出一點名堂”,為民間的曲藝文化盡些力。
立志回鄉辦學
回到家鄉后,胡玉環夫婦了解到家鄉群眾平日沒什么娛樂活動,于是就找來幾名曲藝愛好者組建了一個小型藝術團,經常到街道上去義務演出。通過一段時間的義演,二人發現參加演出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輕人會吹拉彈唱的很少,特別是會唱戲曲的更少。要想使民間曲藝文化發揚光大必須后繼有人,胡玉環夫婦通過與村民們交流,了解到西夏鎮流動演出人員由于缺少專業培訓,演出質量不高。他們還了解到,每逢學校過周末和寒暑假,許多學生無所事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把學生們組織起來學習戲曲,不是一條很好的培養民間曲藝人才的途徑嗎?”胡玉環夫婦產生了免費創辦一所藝術學校的想法。
剛開始,許多學生家長持懷疑的態度,認為胡玉環夫婦免費教學生唱戲一定是另有所圖,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胡玉環的家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當他們明白了胡玉環夫婦的良苦用心后,紛紛把孩子送到胡玉環的家中接受戲曲培訓。很快,胡玉環夫婦免費招收學員的消息傳開了,許多愛好曲藝的學生紛紛前來,甚至鄰近鄉鎮的一些學生家長知道消息后,周末也把孩子送到胡玉環家中接受戲曲學習。一些愛好戲曲的成年人也加入到學習隊伍之中,學員很快由開始的幾人發展到60多人,學員中年齡最小的3歲,年齡最大的50多歲。
三易排練場地
2004年, 胡玉環夫婦拿出多年的積蓄購置了服裝道具,開始在自己家中教學生。由于學員隊伍不斷壯大,教學場地成了一大難題。正當胡玉環夫婦為教學場地發愁時,西夏鎮黨委、鎮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通過協商,臨時借用了一家企業的幾間廠房當教室。因為胡玉環的家距離所借用的地方較遠,來往教學不方便,一家四口索性搬到廠房內一間不大的房子里居住。不到一年,由于道路改造,他們所借用的房屋在拆遷范圍內,胡玉環夫婦再次面臨困境。
當后朱行政村黨支部書記陳守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特意將自己的一座冷庫騰出來免費提供給胡玉環夫婦作為學習排練場所。記者了解到,僅冷藏一項,每年陳守紀一家就有數萬元的損失。采訪中,陳守紀激動地說:“胡玉環夫婦為發展民間戲曲文化犧牲了很多,我提供這個場所也是應該的。”69歲的西華縣廣電局退休干部孫振幫也主動來到到藝術學校,幫助胡玉環夫婦打理日常事務。
戲曲花開有來人
西夏行政村村民胡柳提起自己的女兒跟著胡玉環夫婦學習曲藝以來的變化,高興得合不攏嘴。胡柳說,她的女兒今年7歲了,2009年暑假,她把女兒送到胡玉環身邊學習唱戲,“現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一有空閑就練唱腔,比以前也勤快多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胡柳的女兒就掌握了10多個唱段。
“俺閨女是2008年跟著胡玉環老師學習唱戲的,現在已經獲得3次擂主了。”來自葉埠口鄉英沃行政村的張建華提起女兒在周口電視臺舉辦的“情系梨園”比賽中獲得擂主時高興地說。據張建華說,2008年暑假期間,通過熟人介紹,每逢星期六、星期日早上一大早她把女兒送到胡玉環夫婦這里學戲,下午再接回家。由于家離西夏鎮較遠,特別是雨雪天氣很不方便,后來,胡玉環特意把路途較遠的學員留在自己家中吃住,“每頓飯只收取2元錢的費用,我們家長很感激”。
采訪就要結束時,一位小女孩匆匆來到排練現場,坐在一旁哭起來。經詢問得知,女孩叫康佳佳,今年12歲,來自葉埠口鄉依崗行政村,由于當天所乘坐的車輛路途中出現故障耽誤了時間,錯過了記者采訪,所以就哭了起來。聽到這些,記者打消了返回縣城的念頭,與眾人一起重新回到排練廳內,康佳佳認真地演唱了《鍘美案》中包公的唱段以及《抬花轎》等唱段,贏得了在場人員的喝彩。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5年多來,胡玉環夫婦為家鄉培養出60多名文藝人才。李文麗、朱賀、胡錦陽等多人在周口電視臺舉辦的“情系梨園”等比賽中登上了擂主寶座。
守望者的期待
2004年至今,每逢“五一”勞動節、國慶節、春節等大型節日,胡玉環夫婦積極組織學員義務演出。幾年間,他們利用節假日到敬老院、學校、鄉鎮義務演出200余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培養出更多的戲曲人才,讓西夏的民間曲藝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面對成績,胡玉環夫婦沒有滿足現狀,2008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玉環夫婦成立了一支文藝演出隊伍,在奉獻社會的同時,采取以團代校的方式吸收更多的戲曲愛好者。(本報記者 巴富強 通訊員 高洪馳 文/圖)(原標題:民間曲藝文化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