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霸王鞭:舞出王者風范

2013/8/26 10:31:38 點擊數: 【字體:

霸王鞭:舞出王者風范

淵源流長的民間藝術文化

    記者在睢縣城郊鄉湯廟村采訪時,一提到霸王鞭舞的來源,村民們個個口若懸河,講到興頭時,大伙邊說邊舞。在湯廟村,不論是舞臺上的文藝演出,還是街頭的健身活動,霸王鞭舞都是最主要的內容。盡管多少年來,外來文化在不斷沖擊、改變著村民們的文化娛樂和生活方式,但他們對霸王鞭舞卻情有獨鐘。

    據史料記載,霸王鞭舞又名打花棍舞,是古代和近代民間廣大城鄉常見的歌舞表演形式。據傳秦末楚漢相爭時期,項羽與劉邦相約“先入咸陽者王之”,后項羽一路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便站在馬上,揮舞馬鞭,高歌競舞,舞至酣時,命令士卒折木為鞭再舞,共同歡慶勝利。其恢弘之狀,激昂之慶,吸引和感染了當地百姓,百姓因此紛紛效仿,于是這種即興舞蹈形式由軍營傳播到民間,演變成為一種傳統舞蹈節目。因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

    但湯廟村村民講起霸王鞭舞的淵源,卻眾口一詞,如數家珍。傳說楚漢相爭時,項羽兵敗垓下,帶領身邊的28位將士,逃至烏江時“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但有位姜姓將軍在護送項羽亡靈回歸江東故土時,為懷念項羽,他獨創了一種舞蹈,由跟隨項羽身邊的28位將士組成,隊前一人手捧軍帽代表項羽,邊揮鞭、邊吟唱,內容是項羽兵敗自刎時的慷慨悲歌。后來,這位姜姓將軍逃至睢縣湯廟村,帶領家人靠為富人家舉行祭祀活動時表演打花棍生活。

    陪同采訪的湯廟村黨支部書記王鋒說,這個舞蹈最早是在祭祀活動中表演的。表演時,不時會有看客焚香燃燭對英雄頂禮膜拜。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凄婉動人,但后來,舞蹈中的道具逐步將鞭改為棍,揮動變為敲擊,莊嚴換為歡樂,演變成了打花棍舞,而湯廟村人仍稱它霸王鞭舞。

    采訪時,記者在湯廟村街頭遇見了73歲的姜啟云老人。姜啟云老人告訴記者,他6歲開始學霸王鞭舞,直到今天,他已舞了67年。老人說,他也拿不準自己是不是那位姜姓將軍的傳人,但從他懂事起,就知道爺爺帶著一幫弟子表演霸王鞭舞。新中國成立前,他家還珍藏著一幅姜姓將軍的畫像,逢年過節,全家人都要膜拜這位將軍。爺爺說,就是這位將軍創造了霸王鞭舞。可惜,這位將軍的畫像在“文革”時被紅衛兵燒掉了。現在,他仍擔任著村里的霸王鞭舞蹈表演隊隊長。每逢節日,他便帶領60多人的表演隊從村里舞到縣城。談到興頭時,姜啟云老人感慨地說:“如今過上了好日子,俺們鄉下人把霸王鞭舞出了王者風范!”

    一道特色鮮明的娛樂套餐

    睢縣文化館館長張祖營對記者說,霸王鞭舞起源于湯廟村,現在是睢縣的瑰寶。從縣城到鄉村,每逢節日,霸王鞭舞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娛樂套餐。

    睢縣霸王鞭舞體現了以節奏明快、粗獷豪放、喜慶歡樂為主調的藝術風格。整個舞蹈快慢結合、輕重有致、高低錯落、剛柔兼備、富于變化,表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

  湯廟村村民王小鳳對記者說,她因為喜愛霸王鞭舞,所以嫁到了湯廟村。如今,她和丈夫姜輝多次到大城市表演霸王鞭舞。

    霸王鞭作為一種樂器和舞具,表演時,手執霸王鞭的中央,上下左右舞動,并用鞭端輪回磕打身體的肩、胸、膝、背、四肢等關節,發出清脆悅耳、有節奏的響聲。并由此引發上身的擰擺及腿部動作的變化和跳躍,形成各種舞姿和動作。其動作既有體操柔軟、干凈、利落、整齊等特點,又有田徑彈跳、旋轉、奔跑、跳躍等特點。表演者邊舞邊歌,曲調多為民歌小調,節奏歡快,風格鮮明。內容大部分反映的是勞動和愛情,并穿插多樣的舞步和隊形。當表演進入高潮時,節奏加快,動作幅度增大,穿插自如,氣氛活潑,是一項手、腳、腰、身、頭同時參與運動的傳統的歌舞活動。

    霸王鞭舞的道具分為單鞭和雙鞭。單鞭一般用竹或木制成,長約80厘米,分5節眼,每節掛三五枚銅錢或鐵環。雙鞭一般用竹或木制成,長約50厘米,分2節眼,每節掛三五枚銅錢或鐵環。把竹竿包裝成美麗的花棒,兩頭做成像鞭子一樣的裝飾。

    表演時的服裝有兩種,一種是傳統服裝。女子頭發盤起,上身穿紅色或黃色大襟,下身穿藍長褲,腳穿黑色繡花鞋。男子頭扎黃頭巾,上身穿白色或黃色大襟,下身穿藍長褲或黃長褲,腳穿黑色鞋。另一種是現代運動裝,服裝隨著曲調更換。

    據睢縣文化館館長張祖營介紹,霸王鞭舞起初僅為單鞭,動作以用鞭端磕打四肢為主。最初的打法為“八點法”,即:一點磕左手,二點磕右肩,三點磕左肩,四點磕大腿(平抬),五點磕左小臂,六點磕右大腿(平抬),七點磕右腿(平抬),八點磕左腳掌(由身后跳起)。后來,經過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的鉆研改進發展為“四十點法”,即在原“八點法”的基礎上,又加了三個“八點”,兩個“四點”。磕打的位置不再只局限于四肢,還可磕打手腕、腰、腿外側、后肩等部位,還有雙鞭互磕、觸打地面等動作,而所舞動的鞭也由單鞭變成雙鞭,以后又由一長一短的雙鞭變成了兩根一樣長的雙鞭。

    表演霸王鞭舞的特點是,它具有明顯的群眾體育性質。當一對對男女表演霸王鞭舞時,全身各個肢體部位都在運動,自然而然地起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霸王鞭舞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可以鍛煉和增進表演者的搏擊能力。正如傳說的那樣,過去從事武術的人很喜歡舞弄鞭桿。如今,霸王鞭舞的許多動作就是從武術鞭技中演變而來的。

    由于睢縣霸王鞭舞具有以上的特點和功效,千百年來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前,睢縣的霸王鞭舞活動就已普及,全縣70%以上的村子有此項活動,尤其是城郊鄉的湯廟村,在全縣首屈一指。

    讓藝術奇葩大放異彩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工作,早在上世紀70年代,睢縣湯廟村霸王鞭舞蹈表演隊曾多次參加省、市、縣級比賽,并多次獲得獎項,睢縣霸王鞭舞在中原大地名聲大震。

    睢縣霸王鞭舞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節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品牌效應得到了提高。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睢縣霸王鞭舞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獲得諸多榮譽,由此可以看出其社會價值的潛力不可低估。因此,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霸王鞭舞在表演的內容和形式上都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和活力。它已由最初的娛神向娛人的功能轉變,從依附于各種民族的生產勞動、歲時節令、婚喪嫁娶、信仰崇拜活動中,逐漸演變為一種具有一定儀式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并以其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成為人們強健體魄、自娛自樂、溝通情感、美化生活、增強團體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構成了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但有關人員通過調查發現,近年來,由于受商品經濟的沖擊,睢縣精通整套霸王鞭舞蹈藝術的老藝人越來越稀少,霸王鞭舞面臨著尷尬的境地。研究民間文化雖然是件光榮的歷史任務,但是由于研究民間文化是件投入大、回報少的工作,年輕人從事此工作的很少,呈現斷代現狀。

    為搶救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該縣文化局積極向縣委、縣政府領導匯報,成立了由縣領導牽頭的霸王鞭舞搶救領導小組,加強了對搶救霸王鞭舞的領導。該縣文化局先后籌措資金,購買了大量樂器、服裝、道具,并請省內民間藝術家開辦學習班,培訓霸王鞭舞民間藝術人才。2008年,睢縣霸王鞭舞被批準列入商丘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目前,睢縣在挖掘、保護、傳承霸王鞭舞方面正在積極做好三項工作,一是組織編寫睢縣霸王鞭舞文字教材,拍攝配套的音像教材,力爭使霸王鞭舞早日列入全縣中小學鄉土教學內容,使之更好地得到全力傳承普及和發揚光大;二是對霸王鞭舞的音樂、服裝、道具、動作等相關內容進行一次推陳出新,再創精品;三是轉變思路,理順機制,積極扶持和培育霸王鞭舞蹈藝術團體的組建,使睢縣民間傳統文化得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傳播。

    記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霸王鞭舞會走出中原大地,真正成為睢縣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記者 李海軍)(原標題:霸王鞭:舞出王者風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京九晚報(2008-11-2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