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地方小吃,獲得了皇帝的御賜金印,這在普天之下也許是絕無僅有的,而賈寨豆腐干就獲得了這枚大印。
早年,常有賣豆腐干的騎著自行車走街串戶,我那時不知道是貢品特產,只記得好吃。
“豆腐干——”聽到這喊聲,家里就會買來。那時的豆腐干簡單的一個紙包,打開有兩排方方正正的小豆腐,呈黑紅的顏色,約有二十塊的樣子。
做豆腐干要挑上好的黃豆,做好豆腐是最要緊的,作料有八角、丁香、花椒、草果等十余種。好吃在哪呢?——筋筋的悠長,綿綿的松軟,濃濃的五香味,咸而不過,香而不膩。
每一塊豆腐干身上,還能清晰地看到用布包裹擠壓的痕跡。很小的一塊,寸許的樣子,竟要一塊一塊地包扎,然后再壓得不干不濕,不破不爛,放入雞湯鍋里蒸煮而成,剝開來,模樣端正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昏暗搖曳的燈光下,多少個不眠之夜,真真地難為了他們。
記得下放到農村之后,生活異常艱苦,偶爾還見賈寨豆腐干,變成了紙糊的小盒包裝。沒有現錢,只好掏幾個雞蛋換了,金貴著呢,不舍得吃,又小口嘗嘗,味道果不如以前,試想,那么匱乏的環境下,哪來的雞湯蒸煮豆腐干?這么一個有特色的東西,沒有絕跡就不錯了。
兩百年的傳統,別的故事總愛加一句,如何如何地傳說,而賈寨豆腐干就不是傳說了,人家有文物作證——乾隆皇帝的御賜大印。
當年,一濟寧人在朝中為官,知道賈寨豆腐干好吃,就呈貢給了乾隆皇帝;实垡粐L,果然名不虛傳,五香綿長,咸淡適中,香而不膩,筋而不硬,潤而不干,好吃。龍顏大喜,專門賜下一枚印章,讓那濟寧官員回去轉交“馨遠齋”,憑著印章,賈寨豆腐干可以直接進入御膳房。
據說,乾隆皇帝賜印是純金的,而那官員將金印章藏了起來,竟以烏木仿刻了一枚,這烏木印章,在賈寨流傳了二百多年。我覺得皇宮賜印也許就不是純金的,頒枚木印就是對產品質量的認可,“國家免檢”直通御膳房。要是那位官員膽敢藏匿御賜金印,豈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不管如何,這賈寨存有烏木大印卻是真的。
木印上除刻著“馨遠齋”三個字之外,還有“本店今在安良寨東門里諸莊咯西,自造五香腐干,發行不誤,主顧和合為記”。木印一直在賈寨任家世代相傳,二百多年間,究竟傳了多少代,現在掌管木印的傳人也說不清楚,只是他們已經將“馨遠齋”注冊了,賈寨豆腐干勢必源遠流長……
黃河故道腹地村寨里,昏黃的燈光下,毛驢轟隆隆地拉著石磨,那時鄉親們就是這樣勞作,賈寨豆腐干才名播四方。我想,當年的石磨還在嗎?那壓包的石頭呢?如果這些都不在了,那烏木大印不是還在嗎?越是傳統的越是時尚的,這句話真有道理。(袁 文)(原標題:賈寨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