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陽和安徽省交界地帶,孟廣新和他的皮影戲可謂婦孺皆知。日前,河南太記者辛鵬、固始臺記者姜偉來到固始縣胡族鋪鎮探訪孟廣新,領略皮影戲的獨特魅力。
孟廣新的皮影春秋
這是一個陰沉略帶寒意的早晨,四十多歲的孟廣新和他的三個搭檔一大早就騎著摩托車上了路。三十年來,孟廣新風雨無阻,每天為演出四處奔忙。今天的演出地點不遠,鄰村的村民今年養魚、種煙葉,收成好,請孟廣新的皮影戲團過去唱一天戲。
記者:“今天晚上演出的劇目是什么?”
孟廣新:“今晚演出的劇目是《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記者:“像這種演出一個月能有幾次呀?”
孟廣新:“一個月大約40多次、50次左右。”
演出開始后,舞臺前很快聚集了不少觀眾。那些花花綠綠的皮影尤其讓孩子們充滿了好奇。而三十年前,像這些孩子一樣愛看皮影戲的孟廣新踏上了學藝之路。
“我當時很喜愛皮影戲,對它很有興趣,白天夜里看人家咋唱俺們咋記,完全靠記憶力。”
跟隨師傅學藝十幾年,孟廣新慢慢地成了皮影戲藝人里的“名角”, 胡子,生角,旦角,武生,樣樣都會,深受觀眾喜愛。
師傅去世后,留給孟廣新的不僅是一擔戲箱,還有劇團的生存。當時,皮影戲正在逐漸的走向衰落:看戲的少了,學戲唱戲的更少。只有孟廣新仍舍不得丟掉手中的皮影,他想方設法勸說一些老藝人留下繼續表演。
“我睡覺做夢就想唱戲,我一直能把它堅持下去,我也不想這個經濟來源多大,只想給(皮影戲)弘揚下去,發揚光大。”
孟廣新丟不下皮影戲,他執著地堅守著。只有小學文化的他經過不懈的努力,還完成了對《封神榜》、《摩天嶺》等二十多個傳統皮影劇目劇本的搜集和整理。近年來,孟廣新的皮影戲開始有了轉機,找他演出的人多了起來,更令他高興的是,皮影戲受到了縣文化部門的重視和關注,支持他對皮影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掘和保護。
孟廣新說,從藝三十年來,皮影戲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每天唱著皮影,舞著皮影,心里想的還是皮影。農忙的時候幾天顧不上演出,他就會在夢中想著唱皮影戲。
記者感言:皮影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是融音樂、繪畫、雕刻、戲曲、表演為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對近代電影的發明有重要的啟發。然而,近些年來,隨著人們文化娛樂內容的豐富和經濟大潮的沖擊,皮影戲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孟光新堅守皮影戲30年來,不僅從其中收獲了快樂,也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他以自己的方式傳承和發揚著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讓我們為老孟加油,為皮影戲這個民間藝術瑰寶的傳承加油!( 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信陽記者站記者辛鵬、固始人民廣播電臺臺記者姜偉)(原標題:固始村民堅守皮影戲30年 每天為演出四處奔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