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光山花鼓戲——豫南花鼓戲主要孕成于信陽光山縣

2013/9/9 17:30:56 點擊數: 【字體:


    豫南花鼓戲主要孕成于今光山縣,因而又稱光山花鼓戲,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光山花鼓戲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并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1989年省文化廳曾在光山縣舉辦了大型研討會,有省內外60多名專家參與研討,由于豫南花鼓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目前,仍有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當地。

  花鼓戲由說唱轉為戲曲至遲在清光緒年間已經完成,以后便成為流行于大別山一帶的主要戲曲劇種。光山花鼓戲雖屬于一個地域性的地方小戲,但一些研究者認為它不僅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而且吸收了流行到當地的弋陽腔和柳子戲的音樂和表現方法,擁有豐富的音樂語匯。道白使用地方方言、俚語,加上演唱時的幫腔,生活氣息濃郁,活潑熱鬧,很受當地民眾的歡迎。光山花鼓戲有傳統劇目200多出,多是反映民間生活,宣傳傳統道德,具有趣味性的劇目。一個花鼓戲班社一般只有七八人,服裝道具簡單,適用于上山下鄉演出。目前,光山花鼓戲已經沒有專業表演團體,名老藝人相繼去世,劇目不斷減少,亟待扶植和保護。

  藝術特色

  光山花鼓戲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并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

  豫南花鼓戲演出,人員省而精,演員一專多能。道白分3種:一是韻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語鄉音,類似家常用語;再一種是數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語言幽默風趣。

  發展歷程

  1953年,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參加中南大區匯演并被評為優秀劇目。隨后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受到當時在場觀看的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1989年省文化廳曾在光山縣舉辦了大型研討會,有省內外60多名專家參與研討,由于豫南花鼓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2008年,仍有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當地。

  藝術現狀

  “光山花鼓戲”是光山縣特有的民間藝術,從1967年以來多次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由于種種原因,與其他民間藝術珍品一樣,“花鼓戲”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無法傳承的窘境。為復興這項民間藝術,政府超常規投入,先后募集資金300多萬元,拯救“花鼓戲”。如今,“光山花鼓戲”已有了5個培訓基地,200余名專兼職演員,來自農民、醫生、教師等各行各業。“光山花鼓戲”已成為一張金名片,在全國各地都有演出活動,年初新版“花鼓戲”《夫妻觀燈》、《頂椅》等走進省人民會堂,并獲全省地方劇目展演金獎。

  花鼓之鄉

  文殊鄉是信陽市第一個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的鄉鎮。這一命名是從傳承獨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戲藝術著手的。光山花鼓戲是具有土色土香的地方劇種,集萃著豫、鄂、皖邊區的民間小調、山歌、花會、舞蹈的精華于一體。2004年,花鼓戲被列入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2006年,又被列入省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品錄。為支持這一劇種的傳承創新,光山縣和文殊鄉有關部門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鼓勵老藝人招收學徒。每年提供8000元資金補貼戲班購置服裝、道具,逢年過節,組織各戲班到指定地點演出。富裕起來的文化戶開始增大對花鼓戲班的投資,各戲班之間也出現了頻繁的聯袂演出。目前,花鼓戲已成為當地民間藝術龍頭,帶動了地燈戲、皮影戲、獅舞、龍舞、旱船、竹馬、花挑和大鼓書等地方戲的蓬勃發展。止2009年,該鄉已有職業花鼓戲班8個,皮影戲班4個,光州大鼓班12個,民間花會表演隊36個,農民職業演員210人,業余演員600人,每年各類演出累計達1800余場(次),觀眾達56萬人(次)。(原標題:光山花鼓戲——豫南花鼓戲主要孕成于信陽光山縣)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光山網(2011-08-12)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光山縣成立花鼓戲研究院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