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本指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的一種祭祀列祖列宗、龍皇神佛的廟堂活動,古時一般都設在寺院或廟外的集市。后來,隨著祭祀者增多,一些商販和文化團體也隨之進入廟會或經商或演出,慢慢形成了一種廟會文化。
鶴壁的廟會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是鄉村群眾極為重視的一項民間活動。據市、縣志和文史資料記載,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開始有了廟會活動,唐宋有了發展,它主要集中在原鶴壁集地區、淇縣和浚縣的古寺廟及部分鄉村,主要進行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慢慢出現貿易交換。到了元朝,廟會減少。
明清時期,廟會恢復并有了較大發展。這個時期比較著名的是浚縣正月古廟會(因廟會中心在浚縣的大伾山和浮丘山,故又總稱為浚縣山會)。廟會的起源迄今未詳,但據歷史文獻和碑刻記載,浚縣正月古廟會萌芽于明嘉靖年間,浮丘山上的碧霞宮建成后,形成于明末清初,最遲也應在清康熙年間。今存清順治、康熙年間碑刻數通,記趕會朝山進香之事。碑文載明,當時民間已有朝山進香組織,大致會首20余名,會眾640人。并有碑載明連續進香十余載。另載明與會者涉及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
清中期,廟會規模漸趨擴大,原鶴壁集地區、原鹿樓集地區、浚縣、淇縣古廟會十分活躍,有做生意的、有玩雜耍的,當時還發生攤位糾紛,知縣不得不發布告示,規整會場。
現在浚縣正月古廟會規模已由大伾山、浮丘山擴及至縣城四街四關,方圓數里,會期自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來自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安徽等數地的香客和游人為進香,會提前租房,出現旅店客滿,附近民房住滿,謂之“淤店”,甚至縣城臨近的村莊也住不少香客。
浚縣正月古廟會比較有特點。香客多由會首帶領,自備糧菜,起伙做飯,一般為3天;外地來者,不論早晚,第一件事情是朝山進香,故廟會期間,浮丘山每夜燈籠、火把排成龍,據說進香者若連續3年朝山進香則功德圓滿;會間,會首高挑朝山進香旗,率眾上山至碧霞宮,朝頂拜神、燃放鞭炮、焚香叩頭、祈禱保佑。
廟會期間,浮丘山頂鞭炮聲晝夜相繼,大殿前、鐵火池內香火晝夜不熄。廟院內外,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縣城四街四關人流如潮,水泄不通。縣城四郊車水馬龍,各地商賈如期赴會,商品攤位擺滿大街小巷。
舊時古廟會期間,各地商家云集,是進行物資交流,購買生產、生活用具的好機會。會上的綢緞、布匹、京廣雜貨等一應俱全,如馳名中外的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王廣明、白敬宇的眼藥;汴京(今開封市)景文州、石子玉的絲織汴綢、手帕;衛輝府(今衛輝市)一品齋的京廣百貨;山西省出產的鑄鐵家具;清華的竹編等。
舊時,浚縣護城河石橋頭為出售雕琢玉器的場地,石橋以南至城隍廟下之十字路口、北段西側則設書攤、文具攤,東側集中了小吃炸蝦,南段出售布匹百貨。十字路口向東是出售鐵貨日雜用品的場地。西行至浮丘山上山盤道兩側是綜合性商業地段,有楊屯的傳統泥塑,毛村木制刀槍、木锏,角場營的木碗、棒槌、面杖等,東張莊孫開固的柳編籃子、簸箕以及笸籮、葦席等,以及婦女首飾、玉器、針、篦等。南關十字路口往南多是飲食服務業攤點,經營飲食種類繁多,諸如炸蝦、炸魚、油條、燒餅、子饃、包子、餡餅、丸子、胡椒湯、水餃、豆沫、煎炒涼粉、饸饹面等應有盡有。
舊時的古廟會為民間藝人提供了獻藝舞臺。戲劇、大鼓書、墜子、雜耍等,凝集著民間說唱的藝術精華。譬如在古廟會上,就出現了很多名聲大振的藝人團體,例如李大腳領班的大鼓書、黃老虎領班的墜子,演唱技藝精湛,唱腔圓潤清脆,迷倒了很多聽眾;濮陽清豐縣馬戲團演出的跑馬上竿,形式多樣,富有戲劇色彩。廟會上玩猴的、耍把戲的、變戲法的頗能吸引觀眾。
浚縣正月古廟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名揚國內外,稱它為“正月古廟會的清明上河圖”有不及而無過之。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以浚縣為代表的古廟會得到了較大發展,景點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1993年起,浚縣正月古廟會,從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會期一個多月,客流量達四五十萬人次。2009年至2014年,鶴壁市已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規模更大、形式更多樣、組織更完善。在浚縣正月古廟會上,已多次舉辦了浚縣民間文化藝術節、燈展、書畫展覽、飲食文化節、民間玩具展覽和民間藝術匯演等活動,古廟會規模達到了歷史高峰期。廟會文化,正在全市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