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姜太公故事千古傳
位于河南省衛(wèi)輝市西北13公里太行山腳下的太公泉鎮(zhèn),是姜太公的故里。千古傳誦的姜太公,也就是丁公伋的父親,其傳奇人生至今為人樂道。
年輕時的姜太公雖然才華橫溢,但并沒有引起社會的青睞和當權者的重視,不僅如此,還曾一度生活艱難,幾近潦倒。他被妻子趕出過家門,做賣肉生意又經(jīng)營慘淡,后來去到貴族家當家臣又被驅(qū)逐了,以至于到最后連“打工”都沒人要。
面對這樣的境況,姜太公處逆境而不餒,而是更加發(fā)奮圖強,廣泛博覽。
后來,姜太公終于謀到了一份到商紂王宮廷侍奉商紂王的差事,按說這可是份很難得的美差,但姜太公有他自己的做人原則,入宮侍奉商紂王不久他發(fā)現(xiàn)商紂王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太不值得輔佐了,一怒之下他就掛冠而去,到太公泉一帶的山水間做了隱士。
隱藏山中的他潛心鉆研起了兵法和治國之術,忙里偷閑時還不忘到太公泉一帶悠閑地垂釣。太公泉又稱太公泉河、釣魚溝。溝里樹木蔥蘢,魚翔淺底,環(huán)境幽雅。如今,太公塑像矗立在當年垂釣的地方。
據(jù)說,當年姜太公隱居大山潛心修煉的時候,商朝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商紂王把西伯昌囚禁了起來,一時間舉國震驚。姜太公聞聽此事,自覺機會來了。他決定要幫助西伯昌。
恰巧,西伯昌的大臣散宜生、閎夭等,也正到處尋找賢能之士欲解救西伯昌,天賜機緣使他們找到了當年已年近八旬的姜太公。
此時的姜太公,不僅智慧超群能掐會算,而且憑他在商紂的宮廷侍奉過紂王經(jīng)歷,他深知紂王的嗜好和弱點。
于是,他經(jīng)過盤算,獻計散宜生、閎夭,要他們不惜重金,找到一批絕色的美女和驪戎特產(chǎn)的36匹鬣赤身白、目如黃金的駿馬,通過紂王的寵臣費仲獻給了紂王。愛色如命的紂王一見到美女和驪戎的名馬后果然欣喜若狂,不但赦免了西伯昌,而且又賜給他弓箭斧鉞,還賦予他在軍事上有代表自己的特權、可以自由征伐其他諸侯國。
這件事,姜太公可是立了頭功,之后西伯昌和他的兒子,也就是后來的武王發(fā)十分敬重他,就一心想拜他為國師。但按當時宮廷律例,朝廷里的高官必須在高級貴族中選任。但姜太公出身卑微,怎么辦呢?如果直接簡單任命他,恐宗族大臣們不服,而這樣的賢明之士天下又難有第二個,于是,文王和少數(shù)幾位心腹一商量,借助于當時人們對“神”的崇拜,就演繹了個神降太公輔佐周王的神話。
之后,姜太公果然不負厚望,輔佐周武王巧計滅掉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而他也因功受封于齊,成為齊國的開國之君。這才有后來他的兒子繼承其爵位的事。
3先賢拓基播遷路
與其他姓氏一樣,丁姓繁衍發(fā)展依然離不開拓基播遷。發(fā)生在秦代以前就有很重要的兩次。一次是太公封齊時,除留下一部分庶族外,舉家從原居住地現(xiàn)在河南衛(wèi)輝的太公泉村,遷往齊都營丘。一次是在丁公嫡子乙公繼位之后。按當時的宗法制度,當其中一位公子即位后,其他公子一般不再住國都而要移居到公國指定的封邑中去。丁公的一個兒子懿伯,被封到山東定陶的若邑,于是,丁懿伯即率本族從營丘遷徙于若,史稱丁若氏。
這之后,齊國的丁氏經(jīng)過約200年的繁衍生息,遂成當?shù)赝澹曪@赫,富冠一方。就連齊桓公征伐孤竹國時缺少軍糧,由于得到丁惠援助,才贏得了勝利。
到了齊康公二十六年(公元前379年),丁氏一族開始離開齊國,一部分族人遷居遼東,另一部分族人向南遷徙到濟陰,即今河南省蘭考一帶定居;還有一支遷徙入楚國,成為后來安徽、兩湖丁氏的開基之祖。
秦時,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陽12萬戶,作為齊國巨富的齊國丁氏自然在遷徙之列。但也有不服從的,那時候,有一丁氏裔孫叫丁復的,就不滿秦始皇暴政,拒絕遷徙,逃亡隱居,后來參加了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中,追隨漢高祖劉邦,并以戰(zhàn)功被漢高祖晉封為大司馬、陽都敬侯。丁復后代即率族遷居陽都,今陜西洋縣境內(nèi)。
東漢初年,濟陰人丁林,在漢光武帝劉秀與王莽軍戰(zhàn)于潁陽(今河南禹州)時,主動勸說守軍起義并歸附劉秀而立下大功,丁林遂被劉秀拜為偏將軍,后丁林又以戰(zhàn)功被漢光武帝拜為河南太守,封定陵新安鄉(xiāng)侯,食邑五千戶,丁氏族人遂大批聚居于河南洛陽和新安一帶。到了東漢后期,丁林七世孫丁宮,漢桓帝時官至交州刺史,舉家定居交州(今廣西梧州市);八世族孫丁建陽,靈帝時官至并州刺史,即率族人定居于今山西太原一帶。從而形成丁氏南北擴散局面。
到了晉代,丁氏宗族勢力沿河南衛(wèi)輝周邊擴張到今山東定陶至河南蘭考、陳留一帶,從而使“濟陽”、“濟陰”成為丁氏一族的“郡望”。
唐初,丁氏族人有人移居福建的。陳元光屬下軍諮祭酒丁儒,于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率族兵跟從陳氏自固始赴閩,開基漳州。
到了宋代,丁部領及其子丁璉在越南創(chuàng)建丁朝,公元972年,受到北宋王朝承認,丁氏一族遂在越南開基繁衍;還有在宮廷爭斗中失勢被貶的丁謂,舉家移居光州,即今河南光山縣。
到了元朝時,由它姓改姓的而來的丁氏,也在不斷播遷壯大。明清時代,丁氏一族的遷徙主要是隨著做官移居和經(jīng)商遷徙進行的。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已有大陸丁姓移民在臺灣開基。18世紀前,丁氏已有徙居朝鮮的。如今,丁姓在海外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及美國、加拿大等北美洲國家。
4“夢松應兆”振家聲
丁氏先賢中,丁覽、丁固父子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三國時,自幼喪父的丁覽,隨母流落定居于浙江紹興。后來,丁覽因品德卓著深受孫權賞識,被任為郡功曹,后代理始平縣長。丁覽死后,其子丁固被孫權重用,官至吳國左御史大夫、司徒等職。可憐丁固也是少小喪父,母親對他的教育很是嚴格,懂事的丁固刻苦用功,德行俱佳,長大后被以孝廉舉薦給吳國朝廷,被任為尚書。
說來神奇,有一天晚上,丁固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夢見一棵巨大的松樹,不偏不斜正好長在自己的肚臍眼上。他百思不解,第二天一早,就請來了陰陽先生為他圓夢。陰陽先生在詳細詢問后告訴他們說,“松”字由“十”、“八”和“公”組成,這個夢預兆他18年后將位列“三公”。丁固和家人聽后都半信半疑。
誰知18年后,丁固果然被吳王升任為吳國司徒,成為“三公”。丁姓族人很快將這一故事傳遍天下,從此就以“夢松”作為丁姓的堂號,并希望丁姓子孫都像丁固一樣興旺發(fā)達。
丁姓名人輩出,漢光武帝劉秀名副其實的顧問,東漢儒學大師丁恭;三國時吳國名副其實的鎮(zhèn)國重臣名將丁奉;被唐朝朝廷特追贈他為右仆射,并舉行國葬,廢朝一日的唐代知名清廉政治家丁公著;北宋名相丁謂;中國文字訓詁領域的經(jīng)典作家丁度;南宋名相丁大全;還有當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知名物理學家丁肇中……都為丁氏一族贏得了很多榮譽。
5開枝散葉宗親廣布海內(nèi)外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被官方以舉人派往臺灣任職的安徽懷寧人丁日健,赴任后隨即率家族遷居臺灣繁衍生息。
另有福建晉江丹棣人丁克家,13歲隨父親到臺灣經(jīng)商。父親去世后,他舉家定居于臺灣鹿灣,娶妻生子,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先后生下七個兒子,其中第六子丁壽泉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登進士第;其他六子皆經(jīng)營有術,家遂致富。
丁克家去世前有孫21人,成為當?shù)赝澹艿秸谋碚谩6⌒兆迦怂煸谂_灣繁衍。
不僅如此,近年來,在海外的丁氏后裔也在積極研究追溯其祖源。韓國丁氏始祖大陽君,是唐元和十年的進士,官拜翰林院大學士,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到新羅(今韓國),落籍押海郡。1996年以來韓國丁氏宗親會、丁氏韓中文化交流會與河南省唐河縣丁氏文化研究會友好合作,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反復考證,終于尋得韓國丁氏先祖大陽君的故里在河南唐河縣大河屯丁營(唐代大川里),實現(xiàn)了韓國20多萬丁氏族人尋根謁祖的美好夙愿。
2001年,以韓國理學博士丁海昌為團長的韓國丁氏宗親代表團一行,21人回到大河屯鎮(zhèn)丁營村尋根謁祖,并開展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活動。(記者李朝棟/文石小東/圖)【原標題:丁姓:源自姜太公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