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才子陳紀、陳諶
陳寔生六子,其中陳紀、陳諶最賢。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并稱為“三君”。
陳寔為官清廉,家庭清貧。但他以身作則,為兒子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圍!妒勒f新語》記載:一次,陳家來客,陳寔與之徹夜暢談,命陳紀、陳諶去煮飯。倆小孩兒聽大人們談道聽得入神,竟將干米飯煮成了稀粥。陳寔得知原因后問他們聽到了什么。兩兄弟將所聞所感復述了一遍,要點中心清清楚楚。客人聽了大笑說:“有子如此,吃稀粥足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陳氏子弟積極學習的態度,及家中良好的學習氛圍。
陳紀(128-199年),字元方。陳紀青年時連遭黨錮,在家發奮著作,寫成《陳子》一書。黨禁解除后,朝廷雖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絕出仕。但平民陳紀并不平凡,當時陳氏已在潁川扎根生芽。如荀氏等望族,先后與之結成師門、朋友、姻親關系,其在北方有著廣闊的影響力。
不出仕則已,一出仕就是兩千石的軍事主官。公元189年,13歲的漢少帝即位,61歲的陳紀被大將軍何進舉為五官中郎將。但當陳紀到達洛陽時,形勢發生大逆轉,何進在與宦官的斗爭中被殺。長期盤踞宮廷的宦官雖被翦除殆盡,但政權卻落入涼州軍閥董卓手中。董卓大量進用黨人名士以便獲得支持,陳紀被任為侍中(相當于副丞相),又考慮進一步提拔他。當董卓意欲挾持漢獻帝徙都長安時,陳紀勸諫董卓應謙遠朝政,專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興,可敬畏陳紀的名望,也無可奈何。陳紀見天下已亂,乃請出為諸侯國宰相,并立即赴任。董卓被誅后。陳紀并未受影響。漢建安(公元196-219年)初,陳紀被袁紹拜為大鴻臚卿(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及少數民族事務)。三年后,71歲的陳紀安然去世。
與歷史上的智士不同,陳紀選擇了在亂世出仕。其動機已不可考據,但結果確實圓滿。一方面,陳氏家族在董卓、袁紹這些非正常政權時期, 實現了從地方名士向中央權力邁進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任各路諸侯領軍廝殺,陳氏默默與荀氏、鐘氏等汝南、潁川地方勢力結成政治集團。這些豪強家族實際掌控著地方勢力,中央或掌權梟雄對其唯有拉攏、收買、談判。他們在亂世中冷眼觀望,尋找政治上的代言人。
陳諶,字季方。與兄長陳紀一樣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時受到朝廷的辟召。時人評論他們倆兄弟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的典故即出于此。陳諶曾任司空掾(中央領導秘書),可惜很早去世。
第三代:國士陳群
如果說陳寔與陳紀、陳諶兩代是陳氏家族的興起發展的時期, 那么第三代陳群則把家族威望推向了鼎盛時期。
陳群(?-236年)自小聰慧,少年成名的他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呢?大才子、狂人孔融(153-208年)原本是他老爹陳紀的朋友,后來孔融因為欣賞陳群的才華,改與陳群作朋友,反而對陳紀執晚輩禮。這位于亂世中脫穎而出的陳群,堪稱國士無雙。從下面六個小故事中,讀者可以一窺其風度。
眼光準。東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劉備為豫州刺史,征召陳群為別駕(州府總理眾務之官)。其時徐州刺史陶謙病死,劉備欲去兼并,陳群阻攔說:“如今,我們東爭徐州,必與強大的袁術相爭。如果呂布再暗襲,那么將軍(劉備)即使拿下徐州,也沒有什么用處。”劉備經不起誘惑,東去徐州與袁術爭戰。結果呂布果然兵襲下邳,又遣兵往助袁術,最終大破劉備軍,劉備事業因此跌入谷底。
看人清。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破呂布,俘獲陳群父子,征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類似曹操參謀)。當時,有人向曹操引薦樂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陳群向曹操諫言“兩人德穢行劣,最終必然壞事。”曹操不聽。結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誅,曹操坦誠向陳群承認錯失。陳群推薦廣陵人陳矯、丹陽人戴干,前者成為一位名臣,后者因忠義死于變難。是以舉世均認同陳群知人之明。
性公正。隨后陳群轉為酇令、侍中、御史中丞等。他性格正直通雅,不管對方貴賤都不分厚薄,所以他的朋友很多。史籍記載他與義士李義、名士辛毗、杜襲、趙儼等關系密切。這樣的陳群自然看不慣不正經勾當,比如其掌管軍中紀檢大權期間,曾多次在廷上公然投訴老鄉郭嘉吊兒郎當、貪杯好筵的德性(彼時軍中困苦,禁酒)。
很低調。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諷謀反,黃門侍郎劉廙之弟劉偉參與其中。按連坐罪,劉廙亦當誅。陳群向曹操進言,使之得赦。劉廙前去感恩,陳群卻認為:“審議刑罰是國之大本,不是為了私人情誼。而且如今這決定是明主本意,我又知道什么呢?”《魏書》還記載:陳群從不在人面前議論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員認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說話。正始間編撰《名臣奏議》,朝臣們才從中知道陳群數十次秘密直諫的情況。大家對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稱頌他是長者。
定國策。曹丕為魏王太子時,對陳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禮相交。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嗣位為魏王,徙陳群為吏部尚書。在此任上,陳群根據曹魏政權要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設中正之職以評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據評定列為九品(即九等),作為用人的依據。九品中正制晉以后沿用,至隋始廢。這一制度進一步確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形成了著名的門閥政治。
公元220年末,曹丕受禪稱帝,陳群徙尚書令。黃初六年(225年)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禁軍首領),錄尚書事(類似宰相)。第二年曹丕病危,遺詔陳群、曹真、司馬懿等共同輔政。明帝即位后,陳群封潁陰侯、司空、錄尚書事。公元236年陳群去世,謚靖侯。
第四代:大將陳泰
從陳氏前三代的人生軌跡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一股謹慎穩健的氣質。詩書相傳的他們貌似行事文弱,三代人都缺乏狂飆猛進的氣質。但實際上在一百多年時光中,陳氏家族從未在重大抉擇上出錯。外表是一幅清雅公正的名士風范,內在方圓交替,徐圖緩進,一出手必有收獲。
這期間,陳氏通過師生、友朋、姻親等手段,聯合荀氏、鐘氏、庾氏等大量名臣豪強士族,編織了一張龐大細密的關系網,沉默鞏固著陳氏家族的影響力和權勢。至陳群晚年,他從曹沛武夫集團中分得軍權,家族子弟轉而企圖掌握槍桿子。
陳泰(?—260年),字玄伯,陳群子。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陳群生前,其已于出任散騎侍郎(皇帝秘書)。陳群去世后,陳泰繼嗣,并離開中央至西部邊疆任游擊將軍三年。正始五年(244年),他前往軍事要地并州(今晉、陜一帶),出任刺史。陳泰轄區及周圍地區民族眾多,他很注意對當地各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威信很高。
四年后陳泰被調回中央任尚書。當時16歲的魏廢帝曹芳在位,顧命大臣曹爽與太傅司馬懿針鋒相對,爭斗大權。陳泰與司馬氏同屬汝潁集團,與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更是自幼為友。他雖盡量避免介入這場政治斗爭,但仍身不由己!驹瓨祟}:潁川陳氏:七世榮華煙云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