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辨析郭姓的源與流(2)

2013/10/8 9:25:21 點擊數: 【字體:

    三門峽市盧氏縣的虢太(臺)廟和史書中關于扁鵲為虢太子治病之記載,為郭姓源出三門峽,提供又一例佐證。盧氏縣城東北一華里處有虢山,建有虢臺(太)廟。相傳春秋時虢國在此建有行宮,逢夏季炎熱時虢君到此消夏避屠。《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虢山,在河南盧氏縣東北半里許,世傳虢公初都于此。”清光緒十八年《重修盧氏縣志》說:“虢臺廟,在虢臺,康熙二十四年重修,周虢仲封此,土人立廟祀之。有扁鵲為虢太子起死回生事,虢太子曾居此,故又名虢太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說:扁鵲西行途經虢國,聽說虢太子剛剛病死。扁鵲經診斷,認為虢太子屬血脈不通而導致“尸厥”(今醫學上稱為“休克”),遂精心醫治,使虢太子康復,謂之“起死回生”。對此傅玄解釋說:“虢是晉獻公所滅,先此百二十余年,此時焉得有虢,則此云虢太子,非也。然按虢后改稱郭,春秋有郭公,蓋郭太子也。”

    3、三門峽關于虢國貴族墓地、虢國都邑上陽城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是確認郭姓源頭最令人信服的佐證。
  
    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城市建設,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長和安志敏先生帶領下,中央黃河考古隊對三門峽庫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調查和初步發掘,當時共發掘墓葬234座。其中發掘的虢國貴族墓葬和文物,對研究虢國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曾經轟動國內外,三門峽市的虢國車馬坑陳列館就是在周恩來總理、郭沫若先生的親自關懷下原址保留下來的。1990年、1991年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再度轟動世界,國內外幾十家報刊予以報道。2000年10月30日,《河南日報》第一版報道了三門市區李家窯虢都城墻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2001年元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再次舉行新聞發布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大學的知名考古專家以及新華社、中新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河南日報、河南電視臺、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等海內外數十家媒體的記者參加了新聞發布會。新聞發布會說,2000年,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文物工作隊,對市區李家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科學考古發掘,發現了城垣、城壕、宮城、宮殿建筑遺址等,取得了我國考古學史上的重大突破和考古新發現。經專家論證,一致認為李家窯遺址就是周代虢國都城——上陽城,這一重大考古發現,不僅為虢都上陽準確定位,而且填補了我國西周晚期沒有發現古代都城的考古學空白。三門峽虢國考古重大發現,為了確認郭姓源流提供了最為可靠,最為翔實的資料。
    
    4、確認三門峽是郭姓主要發源地的歷史地位

    臺灣的郭時禮先生撰文說:“有關虢仲,虢叔二位兄弟封地之重大史實,史書中屢有不同記載,以致造成研究西周歷史的學者,專家以及探討郭氏淵源的郭氏后裔的重大困擾。”對此,李吉教授、馬志超碩士認為:由虢仲、虢叔繁衍派生的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均可視作郭氏得姓受氏之淵源。然而,從史書記載和考古重大發現等方面綜合評判鑒別,不可否認的基本事實是:周朝被封于三門峽地域之上陽虢國,存續時間最長,爵位最高,規模最大,疆域最廣,對兩周王室的影響最為深遠。同時,從郭氏族譜的記載和專家學者對郭姓源流研究闡述看,郭姓源出三門峽的記載與學術觀點較為普遍,中華成語中的“假虞滅虢”之虢國是郭姓起源的主流。因此,應該首先確認三門峽是郭姓主要發源地的重大歷史地位。

    郭時禮先生還在另一論及郭姓源流的文章中:“郭氏后裔希望得到沒有爭議性的結論,俾能作為郭氏后裔尋根祭祖之地。更盼望郭氏起源地,能成為世界各地華人考古、尋找遺址與觀賞之地。”兩周時期被封于三門峽地域的虢國,其考古重大發現,數度轟動海內外,影響之深遠、知名度之高,出土文物之豐富、遺跡之完整,莫能與之相比。特別是虢國都邑、虢國墓葬地雙雙名列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這是兩周時期考古中絕無僅有的。三門峽虢國考古的重大發現,虢國歷史文化遺址以及豐富多樣的出土文物,是中華古文明的優秀代表之一,被盛贊為中華瑰寶。對此,國家十分關注和重視,許多高層領導人都親臨三門峽視察參觀。三十多年來,三門峽虢國遺址及出土文物吸引無以數計的中外游客,已經成為世界華人“考古、尋找遺跡與觀賞之地”,也引起許多國際友人關注,紛紛到此游覽,這和海外郭氏后裔的期盼是吻合的。

    四、質疑與辨析。
  
    在郭姓源流的考證研究方面,由于個別史書的筆誤,為后人留下了質疑,需要做進一步辨析與澄清,以正本清源。《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郭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地予鄭武公。楚莊王起陸渾之師,責王滅虢,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于陽曲,號曰‘郭公’”。考證歷史,這一段涉及郭姓衍源的記載,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一是 “地在虞鄭之間,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予鄭武公。”之記載自相矛盾。“地在虞鄭之間”從地望上推斷,應為被封于三門峽之虢叔封國,而三門峽之上陽虢國,是被晉獻公所滅,滅亡時間是在平王東遷的一百余年之后,即公元前655年。二是“楚莊王起陸渾之師,責王滅虢,平王求虢叔裔孫序,封于陽曲,號曰‘郭公”之說更無根據,同史書記載和東周各王在位紀年表相差甚遠。楚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活動在丹陽(今湖秭歸)一帶。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逐漸強大,兼并了附近許多小國,遂有問鼎中原之志。前656年,楚國曾同齊桓公率領的齊、宋、陳、衛、鄭、許、曹等諸候聯軍在陘(河南偃師)對峙,后在馬陵(河南郾城)訂立盟約,史稱“馬陵之盟”。楚應王時(前613-591),任用孫叔敖為相,國力強盛,意欲爭霸諸候。前606年,楚應王率軍至洛邑郊處,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查東周各王在位年表,平王在位為公元前770-720年,周定王在位為公元前606-586年,楚莊王陳兵洛邑郊外時,平王已去世114年。況且此時,東虢已被鄭滅170余年,責周王滅東虢毫無理由。唯有三門峽之上陽虢為晉所滅僅49年,以此為由,問罪周王朝,似當師出有名。“求虢叔裔孫序,封于陽曲,號曰‘郭公’”,此處之“虢叔”,應該是周惠王時率軍勤王平定子頹及五大夫叛亂的三門峽上陽虢國君主虢叔。“虢叔裔孫序”,有可能是上陽虢國最后一位國君虢公丑之子,虢叔之孫。這里所說的虢叔,是春秋時唯一僅存上陽虢國國君,《左傳》中說:“鄭伯將王自國門人,虢叔自北門入,殺王子頹及五太夫。”杜預注釋為“叔,虢公字”,號曰“郭公”,與本文前所列舉傅玄關于“虢后改作郭,春秋有郭公,蓋郭太子也”之注釋相吻合,地望是否一處,世系是否一脈,亦需進一步考證。

    五、郭姓早期播遷與流徙
  
    《公羊傳》中把被封于三門峽地域的虢國記載為“郭”,晉滅虢(郭)國后,郭姓族人因失國避禍開始播遷和流徙。根據史料和郭氏族譜記載,早期的播遷大致有以下流向與地望。

    1、流向山西汾陽一帶。晉滅虞、虢后。為壓制和防止虞、虢遺民的反抗,采取流放的辦法,把虞、虢遺民的一部遷到山西汾陽縣陽城鄉一帶。虞、虢遺民在這里筑土城居住,這就是現存的虢城村,虞城村。《太平環宇記》、《太平御覽》對這一史實記載的十分清楚。這一支郭姓族人逐漸繁衍昌盛,形成望族,其后又播遷全國各地。一些郭氏族譜說,唐代名將郭子儀祖上也是由汾陽播遷陜西省華陰西馬村的。

    2、輾轉遷徙湖北荊州一帶。漢代郭輔先生碑文中記述的十分清楚,勿需再贅述。

    3、遷往河南洛陽的一支。晉自八月始圍虢都上陽四月有余,冬十土月丙子朔(農歷十二月十一日),虢公丑率部分族人開東門奔往洛陽,后遷到其丈人家所在的溫縣一帶。

    4、原地留居。虢為晉滅后,仍有一部分遺民于無奈中留居原地,遭受亡國之苦的凌辱是可想而知的,可能在韓、魏、趙三家分晉后,境況有所改觀。三門峽市湖濱區崖底鄉現仍存郭氏源頭村,即是例證。

    5、逃往虢國邊境荒野之地。三門峽市會興鄉、高廟鄉一帶距虢都上陽約40華里,山勢險峻,這時世居的郭姓族人,世代流傳說,晉破上陽后,其先祖于夜色慌亂中出逃,于峽谷峻嶺間奔命,至一山勢陡峭、林茂密處隱居下來,以避晉人追殺。千百年來,繁衍流傳,形成大安村、小安村、黃底村、山前村、山后等郭姓聚居地。(曹文東)【原標題:辨析郭姓的源與流】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虢國博物館網 2007-03-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