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司馬氏:周王賜以官職為姓(2)

2013/11/16 14:57:01 點擊數(shù): 【字體:

    

    在中國姓氏的復姓中,司馬家族可以說有著十分輝煌的歷史,雖然在人口總數(shù)上沒有列入百家姓的前1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410位),但從宗族的繁榮昌盛上完全可以說是名列前矛,用英才輩出、名人薈萃來形容司馬家族一點不為過。

  司馬氏族曾產(chǎn)生過勵精圖治的政治家、叱咤風云的軍事家、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更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他們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產(chǎn)生過積極的影響,在特殊環(huán)境下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值得后人尊敬。

  始祖在周宣王時官拜司馬

  司馬是古代官職的名稱。西周始置,與司徒、司工并稱為“三有司”。掌管軍政和軍賦,是朝廷中的大臣,經(jīng)常統(tǒng)率六師或八師出征。

  司馬氏則淵源于官職姓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所記載:“重黎之后,唐虞夏商,代掌天地。周宣王時裔孫程伯休父為司馬,克平徐方,錫以官族,為司馬氏。其后世或在衛(wèi),或在趙,或在秦。”

  上古時期的重黎是一位名人,是風姓的后裔,為帝嚳高辛氏屬下的火正。他在世做官忠心耿耿,公正嚴明,有史書稱“其憂國忘私,乘馬三年,不別牝牡,繼高陽、重蔾、五舉、子文之統(tǒng)”,并稱“中國重黎司火,于火教本有因緣,郊之為祭,大報天而主日,此明以火為最上之神。”

  唐堯是帝嚳的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他非常尊重重黎,曾撫育重黎的后代。

  到了西周宣王姬靜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827到784年),有個重黎的后裔子孫名叫休父,他受賜承襲古程國(今河南洛陽東)之君,伯爵,成為商、周時期一直傳承的一個諸侯,史稱程伯休父,后官至司馬,負責執(zhí)掌周王室的國家軍隊。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程伯休父受命率軍克平了位于淮河流域的上古四岳之一伯夷之后裔徐戎,是姜戎分布在黃淮平原的一支,史稱“周攻姜戎”,姜戎的酋長駒支就曾明確說:“我諸戎四岳之裔胄也。”實際上就是古東夷民族的一支。

  程伯休父克平許方姜戎,為周王朝勢力向“中原之南”拓展立下大功,周宣王大喜之下特賜其以官職為姓,稱司馬氏。之后,在程伯休父的后裔子孫中,一部分“以官為氏”稱為司馬氏,一部分“以國為氏”稱為程氏。

  程伯休父娶安定胡開國之女,生有二子:長子仲庚、次子仲辛。仲庚后來繼任其父大司馬之職,其后裔子孫以官職稱謂為司馬氏,為司馬氏始祖;仲辛則承襲安定侯,其族人移居太原,仍稱為程氏。所以,司馬氏與程氏是同宗同源,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這支風姓司馬氏族人皆尊奉程伯休父為得姓始祖。

  司馬姓氏的淵源中還有源自生姓的,出自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后因故而改姓司馬,世代相傳至今。再有源自于改姓,出自姬姓的許氏和郝氏,也屬因故改姓為氏。

  發(fā)源和郡望均在河南

  先秦時期,司馬氏族人已分布于鄭(河南新鄭)、晉(山西)、衛(wèi)(河南濮陽)、程(陜西咸陽)等地。據(jù)《姓氏考略》所載,司氏最早繁衍發(fā)展中心是古代頓丘,就是現(xiàn)在河南清豐、浚縣之間一帶,該地名曾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中的《衛(wèi)風·氓》中,是一個與中華民族有深厚淵源的地方。根據(jù)文獻考證,這個地方在春秋時代是屬于衛(wèi)國的一個邑,到了戰(zhàn)國時代又改隸魏國。

  兩漢時期,司馬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內(nèi)郡一直是司馬氏的重要聚集地。古代以來,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

  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末置郡,治所在懷縣(河南武涉),當時其轄地在現(xiàn)今河南的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

  三國曹魏時期,河內(nèi)溫地(今河南溫縣)出了一位知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他出身士族家庭,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大臣。司馬懿一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以其功著,封舞陽侯;其子司馬昭稱王后,追他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他為高祖宣皇帝,故稱晉高祖、晉宣帝。從此,河內(nèi)郡成為司馬氏家族歷史上最著名的郡望。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西晉和東晉政權(quán),共歷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進一步擴大了司馬世家的影響。東晉王朝滅亡以后,司馬氏步入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如今,司馬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陜西、山西、安徽、湖南、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內(nèi)蒙古及香港、臺灣等地。

  司馬遷證實萬姓同宗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一直是小姓,人數(shù)不多,但是卻人才濟濟。

  春秋時,宋國有司馬牛,為孔子弟子,曾被封為楚丘候。秦末有名將司馬欣。西漢時有知名的史學家司馬談、司馬遷父子。而辭賦家司馬相如的千古絕唱,也流傳至今。三國時期有魏國大將軍司馬懿。宋代時有知名史學家司馬光。而最為讓后人傳頌的當屬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太史令司馬談之子,陜西韓城人。他的父親是知名漢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炎,漢建元至元豐年間,被封為太史令,掌管天文地理,不治政事。

  漢元豐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首赴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司馬談因病留守周南,未能與武帝同行,為此,他感嘆自己時乖運蹇,就對剛從巴蜀返回的司馬遷說:“我們祖先大多為太史,自上世起曾顯露功名。虞夏之時,即掌管天官之事。后世中斷,難道到你為至嗎?你若再為太史,我們祖業(yè)便可接續(xù)下去……自孔子著《春秋》至今,四百余年間,諸侯互相兼并,記事著史之業(yè),無人問津。今日漢朝興旺,天下一統(tǒng),既有明主賢君,又有忠臣義士。我為太史,而沒有完成歷史論著,使天下文字廢棄,深感遺憾。這一點你能理解嗎?”

  司馬遷從內(nèi)心深深體會到父親的臨終遺恨,滿含眼淚對父親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遷深感自己幸逢大一統(tǒng)的西漢,作為史官的他如果“廢天下之史文”,不僅有負于時代,也對不起父親的臨終囑托。

  司馬遷繼父任太史令后,盡閱史官所藏舊史,遍游名都大邑。自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撰史書。后因替李陵敗降匈奴事辯解,觸怒漢武帝而下獄,受到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仍發(fā)憤著書。歷十二年之后,在漢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撰成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時稱《太史公書》。三國后期開始通稱為現(xiàn)在的名稱——《史記》。

  僅從中華民族姓氏史來講,司馬遷是第一個從種姓、族類上說明中國與四夷“萬姓同宗”的人,從血緣上證明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道理。

  也正是因為司馬遷第一次論證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今天,所有的中國人,包括臺灣同胞、海外僑胞都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祭司馬遷全球華人參與

  近年來,隨著國際文化交流和世界范圍掀起的中國文化熱,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開始關(guān)注中國文化,海外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友好人士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司馬遷祠墓前祭拜史圣。

  陜西韓城是司馬遷的故里。這里有“漢太史司馬遷祠”和“漢太史遺祠”兩座司馬遷祠。兩祠相隔三公里,均坐落在韓城芝川鎮(zhèn)附近。

  相傳,司馬遷“太史官”被漢武帝削職后而入獄。消息傳出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逃往荒無人煙的巍山老牛坡下,定村名為“續(xù)村”,表示“高門之續(xù)”。以后又擔心被官家識破,取同音字為“徐村”。為祭祀祖宗司馬遷,徐村合族興建了“漢太史遺祠”。

  漢太史司馬遷祠,始建于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在宋、元、明、清各朝均有修繕。祠中山門、寢殿、塑像均為北宋時的韓城縣令伊陽倡導修建。相傳農(nóng)歷二月初八是司馬遷生日,但歷代帝王多不許祭祀司馬遷。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韓城知縣翟世琪仰慕太史公道德文章。他重修太史祠后,與司馬遷后裔鄉(xiāng)賢商定:立太史祠廟會,會期為每年二月初八、初九兩天。

  “漢太史遺祠”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都有眾多國內(nèi)外學者、游客前來瞻仰、觀光。

  2012年3月,壬辰年民祭史圣司馬遷大典隆重舉行。知名學者熊召政、盧泰天(韓國)、金英洙(韓國)、前川哲郎(日本)、吉岡和夫(日本)、李決(意大利)等參加了民祭活動。與此同時,由韓城舉辦的“司馬遷祠楹聯(lián)及民祭司馬遷祭文全球征集”活動也順利結(jié)束。期間,共收到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巴西、韓國、加拿大、荷蘭、日本等國及國內(nèi)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楹聯(lián)、祭文作品共1500余幅。(記者 陳曉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新網(wǎng)河南新聞 2013-11-06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曹氏:謎團叢生的名門望族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