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子騎牛圖》
《老子》的魅力在于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正如老子論聞道:“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各家解讀《老子》似乎也真有不少偏差,甚至有了沈善增先生的《還我老子》一書。而易中天:“道家和儒家,還有墨家,都主張回到過去,只不過老莊退得更遠而已。所以儒道兩家的區(qū)別,也僅僅在于遠古還是近古”一說,也立即受到了非議。一種有深刻內涵的理論,遇到誤解是很正常的,所以老子說:“弗笑不足以為道”。
不過,老子的思想似乎不僅沒有回到過去的意思,與之相反,他還描繪了一個理想的未來世界,指出了一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世界是運動著的,“夫唯不靜,故無尤。”而且事物是“先后之相隨”的,哪里有永恒的道?前人走過的路難道還可以走嗎?所以老子提出了圣人治世的概念。這個圣人不是當下的君王,更不是遠古奴隸制時代的君王。
老子的偉大之處還在于他提出了“圣人無恒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的民主理念,“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這個以不良的孤寡之名督促自己的王公,圣人“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詳,是謂天下之王”被國人批評指責,承擔責任是很正常的,所以他們必須“翕翕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對自己嚴加約束檢點,要以百姓的耳目為耳目,在百姓面前“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要像孩子一樣虛懷若谷。他無為的關鍵是“少私寡欲”不自以為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是順應民意的順勢而為,而不是去和民爭利。因為“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所以“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要把民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前。民主是以民心為主旨,在這個基礎上的為民作主。
老子的偉大還在于批判現(xiàn)實的深刻性,:“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所謂德、仁、義、禮,都是帝王們爾虞我詐,“損不足而奉有余”與民爭利的結果,“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到了這時,虛偽做作的所謂仁義之類,都已是用來欺騙民眾的幌子,掩蓋著的正是帝王們的失道、失德、失仁、失義。“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正如后世帝王竭力鼓吹發(fā)展到違反常理的孝,背后掩藏的是想通過孝道,騙人去盡愚忠一樣。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這段文字被很多人曲解了。不上賢,就是不要像用評先進的方法那樣,引起大家的爭執(zhí)和內心的不服。這個發(fā)動的主體是“圣人”,他在領導、指使民眾的活動中,“不貴的難得之貨”,并不是不要生產力的進步,而是不去追捧什么奢侈品,誤導人生的追求,克制了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心應手地領導人民安居樂業(yè)地從事生產勞動。所以老子并沒有任何愚民的意思,倒是很讓人懷疑:除了誤解,在獨尊儒術之后,在注解、重編《老子》的時候,有人有意無意地做了誤導和篡改。【原標題:品味《老子》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