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張良生平

2012/5/9 11:44:53 點擊數: 【字體:


    張良(?—前186),宇子房,西漢杰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杰,被封留侯,謚文成侯。

    張良先人是韓國人,其祖父張開地是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時期的相國,其父張平是韓厘王、韓悼惠王時期的相國。當秦滅韓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產來收買刺客,為韓報仇。

    張良曾經在淮陽(今河南淮陽)漢王三年(前204年),劉邦把漢王緊緊地包圍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劉邦憂恐,和酈食其一起謀畫削弱楚國力量的辦法。酈食其獻計說:“從前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孫于杞國;周武王伐商紂,封商朝的子孫于宋國。如今秦喪失德性,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滅掉六國之后,使他們的后代沒有立錐之地。陛下如果能夠重新立起六國后代,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國的君臣百姓一定會感戴陛下的恩德,欽慕陛下的德義,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隨著德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稱霸天下,楚王也會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的。”劉邦聽了很高興,說:“好極了,趕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帶著它們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起程,恰好張良從外面回來拜見漢王,劉邦正在吃飯,招呼說:“子房!你靠前邊點來。有個客人為我出了個削弱楚國力量的主意。”接著把酈食其的話全告訴了張良,然后問:“子房,你看怎樣?”張良說:“誰替您籌畫這個計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漢王問:“為什么?”張良說:“我請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籌算這件事。”張良其說出八條不可的理由。“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巨橋之粟,散鹿臺之財,同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強,六國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漢書•張良傳》)劉邦飯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罵道:“這個書呆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銷毀那些刻好的印信。張良這一籌計,使劉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復辟老路的危險。

    漢王四年(前203年),韓信降服和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南邊又靠近楚國,如果不設立一個代理國王來治理它,那局勢就不會穩定,我希望代理齊王,這會對形勢有利。”當時,楚軍正把漢王重重包圍在滎陽,韓信的使節來了,劉邦打開書信,大發雷霆,罵道:“我被圍困在這里,日夜盼望你來輔助我,你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忙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怎么能夠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立他為王,好好對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這樣,就可能發生變亂。”劉邦也醒悟過來,轉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干什么做代理國王!”于是派張良前去齊國,帶著齊王的印信,就地封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部隊前去攻打楚軍。由此,戰勝項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穩定下來。

    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之后,項羽引兵解而東歸,以為可以太太平平當他的霸王了。劉邦也想西行回國,張良、陳平建議說:“漢國已經有了大半個天下,諸侯又都歸附。楚軍兵疲糧盡,這是上天滅亡楚國的絕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應當趁此機會徑直奪取楚地。如今放走項羽不攻,這就叫‘養虎自遣患’!”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漢王五年(前202年)冬,劉邦追擊項王到達陽夏(今河南太康)把軍隊駐扎下來,和韓信、彭越約期合擊楚軍。到達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縣南),而韓信、彭越的軍隊沒來會合。劉邦對張良說:“諸侯不遵守約言,怎么辦呢?”張良回答說:“楚軍將被粉碎,而韓信、彭越沒有確定的領地,他們不來是當然的。君王如果能夠與他們共分天下,現在立即可以把他們招來。如果不能,事態就難以預料了。君王如果能夠把陳縣以東直到海濱的地區全給韓信,把從睢陽以北到轂城的地區給彭越,讓他們各為自己的利益而戰,那楚國就容易打敗了。”劉邦依計而行,韓信、彭越等諸侯兵很快地會師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經過垓下之戰,全殲楚軍,結束了楚漢戰爭,取得了爭天下的最終勝利。

    漢王六年(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因張良沒有作戰之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漢書•張良傳》)于是劉邦封張良為留侯。

    已經封過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爭功不決。許多將領常三三兩兩坐在沙地議論。因為依軍吏計算,整個天下的地盤不夠全部封賞,因而他們擔心皇帝不能夠給每一個有功的人都封賞。高帝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建議劉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齒先行封為什方侯。這一來擔心的人們高興了。說:“雍齒尚且封侯,我們這些人不必擔憂了。”

    天下統一后,劉邦與大臣商議國都應建在何處。劉敬建議建都在關中。而跟隨高帝的左有大臣都是山東人,多數勸皇上都洛陽:“雒陽東有成皋,西有殽、黽,背河鄉雒,其固亦足恃。”(《漢書•張良傳》)劉邦猶豫不決。張良說:“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劉敬說是也。”于是劉邦當天動身,往西定都關中(長安)。

    劉邦稱帝后,一直覺得呂后所生太子劉盈(即后來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愛戚姬所生趙王如意,因此屢次想廢掉太子劉盈而立如意為太子。在封建社會太子韻廢立往往關系政權的穩定,所以當時的大臣叔孫通、周昌等都犯顏強諫,但都沒得到高帝的肯定。呂后很恐惶,想盡一切辦法都不見效,最后逼張良給出主意。張良認為,這不是以口舌爭所能解決的問題,建議讓太子劉盈“卑辭安車”去迎請高帝很想招致但總也沒請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賢人,須發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讓他們跟隨太子入朝,使高帝見到,表明太子劉盈得到民眾擁護。這一著果然見效,高帝見到四皓跟隨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就放棄了廢立的主意。
   
    此后張良多數時間稱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漢書•張良傳》)于是學道,不問政事。劉邦去逝后,呂后感激張良,令其強食其邑,并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之過隙,何自苦如此!”(《漢書•張良傳》)張良不得已,強食其邑。
   
    六年后張良去逝。謚文成侯。其子張不疑嗣侯。

    據正史記載,他曾經與韓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戰國以來182家軍事著作,還根據實際需要刪定35家,開創了日后兵書整理注釋的先河。

    由于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后究竟葬于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關于張良的墓地,人們曾有多種猜測。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河南省蘭考縣。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曹辛莊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確有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周圍古柏環繞,郁郁蔥蔥,似有一定來歷。又據傳說,劉邦死后,呂氏專權,張良便托病隱居于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該地。后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云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可見這種看法是有所依據的。

    建國以后,張良墓側尚存張良廟,有山門3間,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呈四合院布局。廟內外共有石碑6通,墓區內有柏樹209棵,楊樹16棵。在“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楊樹被砍伐做在桌椅。后來拆除廟宇的建筑材料在三義建了一所中學。1978年在修筑隴海鐵路復線時又占去墓北邊塋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樹12棵,今剩有柏樹197棵,楊樹13棵。據對最大的柏樹年輪考察,樹齡約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徐州沛縣。據唐代《括地志》記載:“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東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又載:“故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五十五里,今城內有張良廟也。”當初劉邦封侯的時候,曾許諾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以在留城與劉邦首次相見為理由,要求封給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應屬合情合理的事情。這一看法以唐代文獻為依據,且與史實較接近,也有一定說服力。

    還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巖山。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據《仙釋志》記載:“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巖山,時隱時現。”《陵墓志》也記載:“漢留侯張良墓,在青巖山。良得黃石公書后,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巖各山,多存遺跡。核以史實,張良確實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劉邦作了“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的表白。綜合上述記載,說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巖山,隱居學道,死后即葬于該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縣微山島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張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處。墓下方上圓,紅黃粘土加鵝卵石塊筑成,夯土層次清晰,高15米,長寬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題“漢留侯張良墓”,高1.7米,寬0.9米,厚0.16米。墓東側原有張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與張良墓一樣,張良廟也是為紀念張良而建。據說,最早的張良廟是由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歷經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察。而今的張良廟位于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臺子街上。相傳張良激流勇退后,隱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風格,在此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稱“張良廟”。

    張良廟有6大院,150余間殿宇,總面積14200余平方米,為陜西大型祠廟之一。總的布局是院院相連,亭閣星羅。廟內現存摩崖石碑100多塊,木匾50多面,木、石刻對聯30多副。

    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云靄繚繞,頗有仙家靈氣,它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于一體,現在已是陜南著名的游覽勝地。

    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視”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著一幅對聯:

    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云霞。

    入山門,便踏上一木橋,名曰“進履橋”,取張良在圮橋為黃石公撿鞋穿鞋一事。橋上有欄桿和靠椅,橋下流水潺潺。越過木橋,便是高大的保安觀,入門后,左右有鐘、鼓樓,院中央幾立著“靈霄殿”,但見八角飛檐,琉璃瓦飾頂,彩繪拱斗屋檐,頗為壯觀。殿側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從殿側北面經過庭,便進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偉莊嚴,上縣“明哲風高”、“帝王之師”,殿門有對聯:“畢生彪炳功勛啟自授書始;歷代崇豐煙祀端由辟谷開。”殿內原有張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現有歌頌德條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廂房對稱而立。院內清幽、古雅。殿堂門楣遍布稱頌的匾額,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從北花園西南出去,地勢升高,游客登上層層石階,可見階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以及后來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的詩文。登上山頂,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頂上的亭子叫“授書樓”,取黃石山向張良授書之意。這座重檐飛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筑而成,高離地面100米,顯得高雅別致。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點評:張良因多病,“未嘗特將也”(沒單獨統帥過部隊),而是“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劉邦稱其:“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里外”,起著比將帥更有力地統帥軍隊的作用。【原標題:張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博源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