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愛戲少女入劇團
張春玲的母親酷愛戲曲。從小耳濡目染,小小年紀的張春玲也喜歡上了戲曲,而且能唱不少經典曲目。
張春玲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原泰安新汶市豫劇團來到她所在的學校招收小演員。按照規定,只有五年級以上的學生才有資格報名參加選拔。然而這個原本不屬于張春玲的機會,使她走上了曲藝道路。
就在選拔開始的第二天,張春玲一大早就來到了住在同一個宿舍大院的好姐妹王曉華家,叫她一起去上學。一進門,張春玲發現王曉華家里來了許多客人。原來,五年級的王曉華被挑中了,豫劇團的領導正在做她父母的思想工作。
看到俊俏機靈的張春玲,豫劇團的領導靈機一動:還差一個小生角色,讓眼前的這個孩子試試看吧。于是,在他們要求下,張春玲當場演唱了《一顆紅心》選段,字正腔圓,一下子征服了豫劇團領導。就這樣,11歲的張春玲被破格錄取了。
進入豫劇團以后,張春玲跟隨師傅進行了系統的訓練。每天早上,她都要早早起床練嗓子,這一堅持就是十幾年。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張春玲的唱功突飛猛進,她逐漸成為豫劇團的骨干,經常跟隨劇團赴各地演出。在文化下鄉的演出過程中,張春玲飾演了多個角色,贏得了觀眾的滿堂喝彩。
豫劇團中結姻緣
在豫劇團,張春玲認識了亓德順,兩人后來結為伉儷。
1980年,畢業于山東輕工美術學校的亓德順來到了豫劇團,從事舞臺美術設計工作,與張春玲成為同事。
”那時候我們經常一起隨團在外演出,漸漸地就熟悉了。”回憶起過去的日子,張春玲幸福地說:“當時我們每天的演出量很大,晚上大家一般早早就休息了。但是,我每次路過他房間門口時,總看到他在專心致志地畫畫。我被他的這種精神感動了,漸漸地就對他產生了好感。”
然而,他們的結合并非一帆風順。因為亓德順家境貧寒,張春玲的父母一開始并不贊成他們交往,但性格執拗的張春玲卻堅持自己的主張。后來,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兩人終于走進了婚姻殿堂。時隔不久,活潑可愛的女兒亓妍斐出生了,給這個家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1985年,張春玲調到萊蕪市副食品公司,1987年10月,進入萊蕪市局(公司)從事統計工作。雖然工作變動了,但她對豫劇的摯愛始終沒有改變。工作之余,同事們經常請她唱一段來放松心情。每年單位的文藝晚會上,她的豫劇選段都是固定節目。在帶給同事們快樂的同時,張春玲也樂在其中。
照顧家庭無怨言
在張春玲家,記者看到了多幅山水畫作品,筆墨精到,層次分明,清雋雅逸。
這些作品的作者就是亓德順。亓德順酷愛繪畫,并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1990年,他到中國美術學院山水畫專業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脫產進修。
這樣一來,家庭的擔子就落在了張春玲一人的肩上。但是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張春玲毫無怨言,經常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在家里“挑燈夜戰”忙工作。
有一次,女兒突然發起了高燒。孩子需要有人照顧,但單位又到了月底最忙的時候。這可怎么辦?張春玲猶豫了一會兒,毅然決定把孩子暫時送回在農村的公婆家里。于是,她騎著自行車一口氣跑了20多公里路,把孩子送下后,又連夜返回到了市里。
在張春玲的全力支持下,亓德順如今已是山東美術界的名家。他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國畫作品也多次獲得國家級優秀獎。“這么多年來,你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等退休以后,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照顧你。”亓德順握著張春玲的手,動情地說。
談起退休后的打算,張春玲說,她最想做的就是重拾舊業,活到老,唱到老,此外,她還想再協助亓德順舉辦幾次大型畫展。
窗外,燦爛的陽光灑滿大地,吐出嫩芽的楊柳隨風搖曳。此刻,記者想起了一首熟悉的歌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原標題:張春玲:豫劇相伴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