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波成才經驗研究
2012/6/19 10:20: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袁海波,l940年2月生,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河南中醫學院內科學科帶頭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獲河南省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袁老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五十余年,擅長治療內科疑難病證,尤精于對心臟及其相關臟腑疾病的中醫診療,在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方面成就顯著。筆者有幸跟隨先生侍診十余年,多得先生言傳身教,常聆先生縱論學醫成才之道,頗多體會,謹錄于后,以饗同道,就教于方家。
1少年學醫扎根基,心系岐黃術 ’
袁海波教授出身于世代中醫家庭,他的父親袁子震教授是我國著名老中醫。在父親的熏陶下,袁老從十二歲開始,就跟隨父親開始了自己的從醫道路。和傳統中醫學習方式一樣,年幼的他從《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瀕湖脈學》《四診抉微》等入門書籍開始背誦學習,并逐漸涉獵《內經》《傷寒雜病論》《難經》《神農本草經》等中醫典籍,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理論功底。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后,他開始在父親的指導下,嘗試治療一些常見的感冒、咳嗽、胃痛、腹瀉等疾病,時有療效,從中他認識到了一個醫生的價值。因此,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幾乎沒有考慮過其他專業的選擇,義無反顧的報考了河南中醫學院,成為了一名中醫專業的大學生。
談起自己的大學生活,袁老對我們說:“我在大學的6年里,聚精會神的聽老師講課,記錄老師的臨床經驗,認真完成作業,總結學習心得,要做到每天都有收獲。所有的寒暑假,從未休息過一天,我經常趕到附屬醫院,跟隨老師們坐診,幫他們抄處方,印證他們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體會他們的臨證經驗和技能,對于不懂的問題,隨時記錄以便在他們閑暇的時候,及時向老師請教。現在想來,那一段寶貴難忘的經歷,對我今天的專業研究都是極其有益的。”
大學畢業后,袁老被分配到河南省西華縣,在聶堆公社衛生院工作,做了一名中醫師,從此,他在艱苦的環境中邁出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袁老告訴我們說:“我的醫療生涯中,在基層醫院輾轉差不多十年=環境和醫療條件自然是簡陋和艱難的,但對于年輕大夫來說,這種特殊的環境和階段是極為難得的。這對鍛煉和提高業務技能是一個良好的機會。所見到的多數是初次發病的新患者,得以掌握了病種的第一手材料,很多是后來難以見到的。比起大醫院來,基層醫院的病種繁雜和分科簡化,更有利于通過臨床印證所學的理論知識,更有利于融會貫通各專業知識,更有利于一個全科大夫的成長,而中醫專家從來就不是僅擅長于治療一證一病的。我的農村基層醫療經歷,對于我后來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時記錄的臨證筆記、臨床心得,現在看簡直就是一筆財富。對于今天中醫院校的畢業生們,也許最應該補上這一課。”
2仁心濟世求創新,殫精育碩果
袁老認為,現代醫學的優點是標準化、針對性強、有常規治療方案,有利于臨床操作。中醫要發展,要走向世界,中醫治病要有自己的理想方案,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遵循辨證辨病原則,提倡臨證治療“方案化”、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化”、治療法則“規范化”、藥物應用“系列化”。他提出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由單味藥物向復方藥物,由一病一方、一證一方向系列藥物研究的發展方向,針對胸痹六病證(胸痹心痛、胸痹心悸、胸痹心水、胸痹心厥、胸痹心脫、胸痹心郁)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離乎心,不止乎心”的臨證方向,倡導根據病情,精心辨證、擬定治法、篩選藥物、組建方劑,尋找同一病種的基本病機和各自的特異性來分型論治,從而開展中醫藥防治心臟病的臨床辨證方案與系列藥物研究一他的“袁氏心復康方案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研究”課題被國家科委列為“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并成功開發了“鎮心痛口服液”“心復康口服膠囊”兩個新藥。
袁老認為胸痹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是指心氣不足,心血失養,心陰虧乏,心陽虛弱;“標實”是指氣滯血瘀,痰濕阻滯,寒凝心脈。他提出了補益心氣、滋養陰血、回陽固脫三大治本原則;以宣痹祛濕化痰,活血化瘀通脈為兩大治標原則;以寬胸理肺、疏肝理氣、健脾和胃、通暢二便為輔助原則。結合病因、病機、病情,精心設計,遣藥組方,制訂工藝,固定劑型,研制與中醫證型、西醫病種相配套的治療方案及系列藥物5種,即袁氏鎮心痛口服液、袁氏養心靈口服液、袁氏蘇心醒口服液、袁氏復脈靜口服液、袁氏心復康15服膠囊,分別治療胸痹心痛、胸痹心悸、胸痹心水、胸痹心厥、胸痹心脫等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聯合應用。同時,系列藥物也可靈活應用于西醫冠心病范疇的各類病種的治療,如冠心病心絞痛、心功能不全、低血壓綜合征、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恢復期等,取得了良好療效。
3古稀之年話心得,大愛出良醫
袁老擔任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達十年之久,在他任期內,第一附屬醫院先后獲得了三級甲等中醫院、全國示范中醫院、全國省級百家醫院稱號。談起中醫成才和發展之路,他最常說話的就是:“醫者在仁德,大愛出良醫。”
3.1醫德為先袁老認為,高尚的道德素養既是為人之本,也是良醫之本,是一個醫生歷必備的重要條件。正如古人所強調的那樣: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淺之思”草率了事。醫德和醫術往往是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主要體現在“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他常說,作為一個醫生就是要與患者為善,助患者為樂,善解患者之意。每遇患者來診,醫者應和顏相迎,對患者進行心理開導,精心診斷和治療。對待患者做到“七個心”即愛心、熱心、關心、耐心、貼心、精心、信心。其中“愛心”即仁愛之心,有仁愛之心,醫術方為仁術,以愛護患者為首務,是作為醫生的根本;“熱心”即熱情之心,溫暖之心,溫和之心,熱心,為患者辦事;“關心”即是關懷之心,多方面考慮患者的要求;“耐心”即是緩和之心,不急不燥,對患者淘淘不絕的病情敘述,要不厭其煩的耐心聽下去,并加以理順整理、分析;“貼心”即從內心上與患者貼切親近,把患者當作知心朋友;“精心”即對患者用心精良,細心周密,一絲不茍為患者精心治療。“信心”即是相信之心,醫患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最終達到為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七個心”是營造醫患關系和諧氛圍的基礎,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條件。
3.2臨證八則袁老指出,辨明病證,立法正確,選藥組方得當,是取得臨床療效的先決條件。為達到辨明病證,正確立法,得當組方,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他提出了臨證八則。1)審察病因是根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治病必求于本。”這個“本”就是病因,通過四診合參,明確病因所在,方能根據病因去治療,這是從根本上消除致病因素,此即為“審因論治”。2)分析病機是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候氣宜,無失病機。”病機者病之機要,是病證發生發展的關鍵,掌握這個關鍵,就抓住了識病認證的主要矛盾。3)辨證論治是核心。根據病機分清疾病的主要證型,確定主要癥狀,進行針對性的論治,才能提高臨床療效,辨證論治是臨床治療上的核心。4)治則治法要鮮明。治則治法二者不同,治則是用于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治法是治則的具體化。如胸痹心痛(冠心病與心絞痛),主要病機是心血瘀阻,血行瘀滯不通,不通則痛,其治則應是活血化瘀,但血瘀是由多因素引起,治法不盡相同。因氣滯則為理氣化瘀,因氣虛則為益氣化瘀,因痰阻則為祛痰化瘀,因寒凝則為溫通化瘀等,只有這樣,治法才能恰到好處。5)選藥組方要精當。臨床用藥以簡、便、廉、驗為原則,袁老教導我們,臨床處方要小,藥味要少,藥量要輕。應根據治法篩選藥物,精當組方。如以血瘀為主的病癥,活血化瘀的基本藥物是丹參、赤芍、延胡索、紅花;屬氣滯者加郁金、香附、川楝子、檀香;屬氣虛者加黨參、黃芪、白術或太子參、黃精、茯苓;屬痰濕者加二陳湯配瓜蔞、薤白或藿香、白蔻仁或蒼術、厚樸;屬寒凝者加淫羊藿、桂枝或干姜、制附子或徐長卿、細辛等。6)臨證加減要靈活。是根據主病合并證的不同情況而定。臨床上與主病主癥合并其病癥的甚多,合并病癥常影響主病主癥的治療效果,以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為例,如合并納差可選加焦山楂、神曲、麥芽、砂仁、陳皮;合并失眠可選加炒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皮、遠志、生龍骨、生牡蠣;合并大便秘結可選加郁李仁、火麻仁、肉蓯蓉、地榆、槐角等;合并肝郁脾虛可選加逍遙散或柴胡、白芍、玫瑰花、代代花等;合并腎虛腰痛可選加補骨脂、胡桃仁、川續斷、土鱉蟲、炒小茴等。7)醫囑調護要明確。交待患者注意事項,如煎藥方法、服藥方法、服藥劑量、藥引選擇、忌口、飲食起居、精神調養、正確適當體育鍛煉等方面與治療效果都有密切關系。例如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大多是A型性格人群,要忌吸煙、酗酒、濃茶、熬夜、過食糖鹽,放慢生活節奏,緩解緊張生活作風,要改善吃飯快、說話快、辦事快、走路快、二便快和脾氣壞的“五快一壞”作風。這是一種張而不弛的不良習慣,天長日久,將勞損機體而生病端。8)隨訪患者要經常。經常通過門診面談、電話詢問、向家屬問詢等方式,了解用藥反應,病情變化。這是醫務工作者容易忽視的方面。堅持隨訪患者近期病情變化情況,服藥后的反應,有利于分析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有利于總結經驗,為以后治療提供依據,為患者配合治療提出指導性建議,對疾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3.3讀書悟辨臨床實踐中,再學習非常重要。要有好的學習方法,要不斷增加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新經驗,才能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提高臨床技能及學術水平。1)多讀經典,有的放矢。袁老常講中醫經典眾多,內容豐富,而其文字簡練,醫理深奧。系統學習掌握,實在不易,這需要捷徑。這個捷徑就是帶著問題,急用先學。結合專業特點,有重點地學,這就是有的放矢的學習,要用心記憶,深悟其義,才能真正指導臨床實踐。他認為認真學好領會《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這些經典專著,對中醫藥理論,內科雜病及傳染病等學科臨床理論、實際技能的提高都有重大意義。2)臨證思辨,把握病機。袁老的臨床療效顯著,其關鍵就是病機明確,辨證精當,是確定治法,選藥組方的基礎。.在辨證方面,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諸多方面。例如:心臟病的診治,是血脈為病,損傷心臟。如《難經•十四難》云:“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是因于陽虛、陰虛、陽亢、陰盛,病位是在表還是在里,其性屬寒還是屬熱,其病情是正虛還是邪實,是何種因素影響了氣血運行,都需要一一甄別。要針對病情、證候,進行綜合辨證分析,從病因、病情審別中提煉出病機。病機是病證發生、發展、變化、轉歸的關鍵所在。3)記憶思索,提高悟性。袁老把正確的思維方向加上多角度的思維方式稱為“悟”。例如《難經•十四難》云:“損其心者,調其營衛。”營衛即是氣血,所以調和氣血是治心臟的根本原則。通過“悟”可以舉一反三,開拓思路,將知識融會貫通,指導臨床施治。如他在心臟病治療中,常用保元養心湯為基本方以益氣養心,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以活血化瘀,祛痰除濕。五苓散配炒葶藶子.生麥芽、生香附,以寬胸理氣,行水消腫。對心臟病的治療,采用益氣、活血、祛痰、行水的方法,以達到“調和營衛”的目的,從而取得顯著的臨床療效。4)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袁老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中醫.應具備精深的中醫理論基礎,掌握新的中醫技能,經常了解中醫學術發展動態。對西醫的診療技術,結合本專業需要,要認真學習和掌握,借助現代科學技術進行中醫研究,特別是應用性研究,使臨床理論和實踐經驗有更多的積累,不斷提高臨床能力和學術水平。5)向同道及患者學習。如青娥丸(胡桃仁、補骨脂、杜仲、大蒜),治腎虧腰痛、虛寒帶下,還可治失眠、遺精、早泄等證。其用于牙體過敏治療是從民問老中醫那里學來,后來遇有滿口牙體過敏,對冷熱非常敏感的患者.用此方7劑竟獲痊愈。普通各季感冒,用白茅根、生姜很好,經過臨床實踐,變通加減,是治療普通感冒筒、便、廉、驗的良好單方,這是從患者那里學來的。在醫療實踐中,他善于不斷總結自己臨床經驗,做到每天都有收獲,日積月累,把中醫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提高臨床技能。
4 7結語
縱觀袁海波教授的學醫之路、成才之道,筆者認為,中醫事業的發展,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堅持童子功、讀經典、多臨床、跟名師的傳統中醫教育的模式,還應該創造條件、改善體制,在中醫院校教育上重視醫德教育、中醫信心教育、臨床實踐教育、科研意識教育,在醫院管理上,強化中醫內涵、創造科研氛圍、鼓勵繼承和深化研究,從而實現中醫事業的繁榮發展。【原標題:袁海波成才經驗研究】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唐漢中醫藥網 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