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用藥不利于病 過度治療或可威脅生命
2012/6/15 12:39: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在醫家還是患者,任意用藥施治者不乏其人,因此,無病致病、小病致大病、大病致死者也屢見不鮮。
據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心血管國家級名老中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崔公讓教授介紹,我國老中醫提到“中醫不傳之秘在于藥量”,可見臨床用藥量是門學問。有人喜歡用中小量,也有人喜歡用大藥量,同樣的藥不同的醫生用,可能相差若干倍,一旦治病心切的患者手里自行使用,則用藥量更是離譜。近年來藥包越來越大已不是罕事。
那么究竟如何掌握用藥量呢?
崔公讓教授說,縱觀古今,藥量確實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這也就反映了人類對藥物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著人類對藥物認識的不斷提高和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人們對用藥量也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合理。然而盲目追求速效,認為藥量越大越好,恐怕是造成近年來用藥量不必要增加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藥三分毒”,古人早就指出:“藥得,毒也”,治病是“聚毒藥以療疾”。所謂“以毒攻毒”是也,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盲目增加藥量所造成的錢財浪費,藥源緊張暫且不說,單單對治療的不利影響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比如最常用的人參,小劑量能升高血壓,提高學習、記憶能力,使腸管興奮;如果是大劑量則使血壓下降,學習、記憶活動反而受損,腸管抑制又如紅花、枳實,小劑量能使心臟興奮,而大劑量則使心臟受抑制。如果不明此理,盲目加大藥量用于心臟病心衰病人,不但欲速則不達,甚至于延誤治療。再如川芎,小量能使子宮收縮加強,大量則反而麻痹而停止收縮。還有大黃、龍膽草,不舊可以健胃消食,大量則礙胃停食。如此種種說明量效關系是有一個限度的,過度則走向反面,于病無補,更不用說大劑量用藥的毒副作用所引起的藥害了。
因此,藥物用量必須有的放矢,宜小不宜大,就低不就高。在沒有明確、可靠的試驗結論前,不應盲目增加藥量,不能因為有的藥物毒副作用小,就放膽用藥。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原標題:過度用藥不利于病 過度治療或可威脅生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網河南頻道 2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