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圣人朱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2012/5/11 14:41:15 點擊數: 【字體:

      

    據楊和甫《行都記事》記載:1181年(南宋淳熙八年),浙東大旱,造成嚴重饑荒。因為朱熹在知南康軍任上處理饑荒頗為得力,宰相王淮便舉薦朱熹前往賑災。1182年7月,朱熹在去臺州的路上,從大量逃荒的臺州災民中,了解到臺州市長(知州)唐仲友有殘民、貪污、結黨和淫惡等罪行,于是,他連上六道彈劾奏章,致使這位市長差點被逮捕法辦。正當唐市長憂愁萬端的時候。朱熹被調任其他地方去了,讓臺州市長欣喜若狂。有寄居在臺州的一個官員知道后,就舉行宴會為臺州市長慶賀,并把自己最喜愛的去寵姬出來陪酒。這位歌姬很聰明,當場演唱了一首自己填寫的《大圣樂》:

    千朵奇峰,半軒微雨,曉來初過。漸燕子、引教雛飛,萏菡暗薰芳草,池面涼多。淺斟瓊卮浮綠蟻,展湘簟雙紋生細波。輕紈舉動,團圓素月,仙桂婆娑。 臨風對月恣樂,便好把千金邀艷娥。幸太平無事,擊壞鼓腹,攜酒高歌。富貴安居,功名天賦,爭奈皆由時命呵,休眉鎖,問朱顏去了,還更來麼。

    臺州市長聽到“朱顏去了”一句,情不自禁地跳起了舞。朱熹離任,大家開慶祝會,朱熹調走,眾人如釋重負,一個人,混到大家恨不能送瘟神似的盼他滾蛋,這張“朱顏”,至少要在北冰洋或南極洲放上個三年五載,才會有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凜然之氣。

   《大圣樂》這個詞牌名,是從歌舞曲《大圣樂》演變而來的,據《宋史•樂志》記載:《大圣樂》屬于道調宮。這個調的演奏的速度較快,有平韻、仄韻兩種體例。平韻體,見元朝蒲道源的《順齋樂府》;仄韻體,見宋朝周密《蘋洲漁笛譜》。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江西婺源人,為元、明、清三朝官方欽定的圣人,尤為后世做八股文的生徒所宗奉。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儒學大師,難道還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嗎?

    其實,朱熹也不是一兜好菜,盡管他表面上煞有介事地大聲疾呼:“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所以要“革盡人欲,盡復天理。” 說得冠冕堂皇、痛心疾首和振振有辭。相當于現在的領導要求下屬時所說的“要屏除私心雜念,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要一心撲在工作上,不要有什么發牢騷”之類的經典語言。可以說,朱老夫子是當代中國部分領導干部的教育下屬的榜樣。可據他的同僚葉紹翁在《四朝聞見錄》中的揭發:朱熹帶著兩個漂亮的尼姑外出旅游渡假,并用甜言蜜語誘騙她倆“三陪”,最終成了自己的小老婆;虐待自己的老母親,屬于不孝之子系列的混蛋人物;利用兒女的婚嫁喜慶的機會,大肆收受紅包禮金;以知名教授的招牌,開門辦學,擅自提價,收取高額學雜費;與守寡多年的婦女通奸,還使得她懷孕;指使家屬子弟偷盜別人家的耕牛,宰殺后胡吃海喝;強行占據范染祖輩留下來的山林,建自己的高樓大下廈,并誣告他,治他的罪;挖崇安弓手父母的墳墓,安葬自己的母親,又不顧別人的祖先曝尸荒野;利用自己身居要職,大肆受賄,“一歲之間,動以萬計”。這本書,的確讓讓朱門弟子最感到頭疼。一時之間,朝野轟動,紛紛彈劾這位老夫子。朱熹無法抵賴,只得向皇帝謝罪說:“臣乃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識明時之用。”以避重就輕的方法,找一些不痛不癢的話來敷衍,算是向領導作了深刻檢討,蒙混過關。

    清朝才子紀曉嵐在《四庫提要》中,對《四朝聞見錄》這本書評價不錯,認為這本書記載的基本上是事實,且評價較為公允。從葉紹翁對于朱熹的那個不成材的兒子朱在,嘆其“盡根盡骨賣了武夷山”,辱沒先人名聲看,葉紹翁并不是在出朱夫子的丑。只是在記述有關朱的“慶元黨”和“偽學案”時,不得不引用告訐者的文書而已。如果純系不實之詞,以葉紹翁作為朱夫子的同類中人,一定會大加駁詰,既然未置可否,可能朱的對手們指證揭露之事由,也不全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朱熹本人也坦承自己“聵”,“罪多擢發”,“至于眾惡之交歸,亦乃群情之共棄”。看來,這位僅次于孔孟的二等圣人,所作所為,所行所止,恕不敬,想必是有一點偽君子味道的。

    為了掩蓋祖宗的可恥行徑,到了明代,朱熹后裔中的一位孝廉,在江浙一帶書店中大肆尋找,甚至軟磨硬泡,翻箱到柜,將所有能搜羅到的這部宋人著作,花大價錢統統購下,然后,付之一炬。這種為存祖宗體面的焚毀行徑,倒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據說當時有一位書商知道這件事后,很看不慣這種行經,就連夜組織幾個伙計重新將這本書排版,然后大量印制,致使這位為祖宗爭臉面的書生蕩盡家產。

    其實,朱熹生前,仕途上起起落落,文場上名大實虛,學術上香香臭臭,并不十分得意,尤其晚年被扣上一個“偽學”的帽子,名譽掃地,很灰頭土臉了一陣子。他是死了以后才逐漸風光的。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高燈遠亮的道理了,距離越近,燈下越黑,距離越遠,不關痛癢的統治者見其某些文字有利用價值,就大肆宣演,把他推到無以復加的崇高地位。

    在舊中國科舉取士時代,《四書》是“學而優則仕”的敲門磚。而這部儒家啟蒙典籍的首選的“教輔”,就是朱熹的《四書集注》。朱的書,有點類似解放后的《干部必讀》,也有點類似“*”期間的“紅寶書”,屬于ABC的入門讀物,是封建王朝認定的標準詮釋本,是中國的讀書人,從開蒙入塾,到進場應試,到上京趕考,到對策御殿,幾乎一生都應手不釋卷的書。舊時的莘莘學子,啟蒙那天,磕過孔子、孟子、顏回、曾參的頭以后,就要磕這位“峨冠博帶”的朱熹的頭了。可惜好景不長,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后,朱老夫子又一次威風掃地,把他當成“四舊”,部分被當作廢紙買給了廢品收購站,絕大部分被付之一炬,化作一縷輕煙。如果明代那位孝廉泉下有知,定會后悔不迭的,花了那么多銀子,還被書商玩了一把,不值啊!那有革命行動這樣徹底的焚燒啊。

    然而,中國人后來的全部不幸,與二程兄弟的道學,與朱熹的理學,有相當大的關聯。清初思想家顏元對宋儒的批判,有過一針見血的說法:“千多年來,要求天下讀書人一頭扎進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成為體弱多病的人,無用的人,都是朱老夫子造成的。”這位集偽君子,假道學,正經面孔,花花腸子于一身的朱老夫子,在思想領域中所起到的長期的消極作用,是為害甚廣,流毒甚遠的。

    話說回來,這位圣人,跳出他自己挖坑埋葬自己的理學陷阱,僅僅作為文人的那一刻,他也不是一味愚執,一味僵直,一味跟鮮活的人過不去,要大家都朝木乃伊的方向奮斗,成為死的活人,或者,活的死人的人。【原標題:二等圣人朱熹的另一面】

    來源:新浪網——讀書頻道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