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衣瓦棺”的后周皇陵
2013/2/21 17:04: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編者按:后周皇陵位于新鄭市城北18公里郭店鎮附近,現存陵墓4座,即嵩陵、慶陵、順陵和懿陵,分別埋葬著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榮、后周恭帝柴宗訓和后周世宗皇后符氏。周世宗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繼位后,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又進行了統一中國的戰爭,為北宋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上稱他為“五代第一明君”。同歷代皇陵相比,后周皇陵大概是設置最為簡單、儉樸的一處了。在盛行厚葬的封建社會,后周天子能體恤民情、厲行節儉確實可貴,受到后人的稱贊。
崇尚節儉的后周太祖
后周開國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生于公元904年,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后漢時為鄴都留守,他自稱出身貧家,以軍功擢升節度使。后漢高祖劉知遠臨終時以郭威、史弘肇為顧命大臣。后漢隱帝劉承佑繼位后,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加平章事,軍政大權集于一身。很快位高權重的郭威遭到皇帝的猜忌,隱帝派人去殺郭威,殺盡了都城開封內郭威的家屬,“嬰孺無免者”。郭威帶兵攻入京師,殺了隱帝,讓太后立劉知遠的侄子劉贊為嗣,卻又派人殺了劉贊。
公元951年,他以北伐契丹為名帶兵北上,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被部下將士擁立為帝。因其自認是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后裔,故定國號為周,史稱后周,國都仍為汴京開封。
郭威立國后,努力革除唐末以來的積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變后梁以來軍人政權的丑惡形象,他對大臣說:“我出身行伍,不曾從師學問,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若有益國利民方術,盡可奏來。文字宜實勿飾。”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也為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通史》(范文瀾主編)記載:“對沙陀人的野蠻性政治開始進行改革,使呻吟在戰亂暴政下的民眾感到有些希望了。”
郭威崇尚節儉,仁愛百姓,曾對宰相王峻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不但重視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自己帶頭儉省,下詔禁止各地進奉美食珍寶,并讓人把宮中珍玩寶器及豪華用具當眾打碎,說:“凡為帝王,安用此!”公元954年,僅當了三年皇帝的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因其無子,囑立義子柴榮為帝。
周世宗——五代第一明君
柴榮生于公元921年,河北邢臺龍崗人。自幼跟隨姑丈郭威,因其聰明勤快很為郭威喜愛,被郭威收為義子。后漢時在郭威麾下為將,曾任貴州刺史、檢校右仆射等職。郭威建周為帝后,先后任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檢校太傅、開封府尹兼功德使等,封太原郡侯、晉王。公元954年稱帝,是為周世宗。
柴榮是一位精明強干、勵精圖治的開明君主,在位期間,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取得卓越的成就。他用法嚴峻,賞罰分明,使全國有了統一的法律,嚴厲革除了唐末五代以來遺留下的貪污、腐敗、濫佛等積弊。并精兵、均田、均賦、限佛,拆毀寺廟30336所,還俗僧尼61200人。減輕人民負擔,鼓勵農民發展生產。親率大軍征伐,先后攻取后蜀階、成、秦、鳳四州與江淮十四州,又北伐契丹,收復瓦橋(今河北雄縣西南)等三關,為此后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公元959年,柴榮去世,年僅39歲。柴榮在位雖然僅短短5年多時間,卻在政治、軍事和發展生產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又結束了五代以來的混亂局面,統一了中原,因而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為歷代帝王所尊崇。柴榮死后,其第四子柴宗訓繼位,是為周恭帝。
不知當時臨終的柴榮出于什么考慮,竟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當皇帝接掌后周江山。歷史事實是,柴宗訓剛登上皇帝位,大權就落在了柴榮的把兄弟趙匡胤的手中,不到8個月,就發生了陳橋兵變。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重演了郭威當年的一幕,逼恭帝拱手讓出江山,建立了趙家大宋王朝。
趙匡胤篡朝后,可能仍念著與柴榮的兄弟之情,并未對柴家趕盡殺絕,而給予柴宗訓皇室的禮遇,降封其為鄭王。民間傳說《楊家將》中楊六郎的夫人柴郡主就是柴榮的女兒,她與八賢王趙德芳兄妹相稱,還享受著公主的待遇。據說她每年到鄭州祭奠父親時,都要在皇陵東邊的華陽故城卸下鳳冠彩衣,換上孝服上陵,故華陽城又被稱為“卸花城”。《水滸傳》中的柴進也是柴王的后人,似乎也還享受著特殊待遇。但是,無論怎樣的待遇,丟國失位的柴宗訓都不會開心高興,他郁郁不歡,公元973年,不到20歲便離開了人世。如此看來,他倒不如“此間樂,不思蜀”的劉阿斗想得開了。
“紙衣瓦棺”留美談
鄭州南郭店鎮周莊、陵上村附近,現有嵩陵、慶陵、順陵、懿陵四座陵墓。
嵩陵為后周建立者后周太祖郭威墓,在郭店村西南。陵地北高南低,東西各有一道小土嶺,陵墓兩側各有一條干溝。墓冢高約10米,周長103米。
據《舊五代史·周書·太祖記》載:郭威臨終前曾囑養子柴榮說:“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陵寢無須用石柱,費人工,只以磚代之。用瓦棺紙衣。不要守陵宮人,也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一石記之,鐫字云:‘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嵩陵內是否真的用瓦棺紙衣,不得而知。但陵前確無石人石獸等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鄭縣志》記載:嵩陵前舊有石碑一通,上刻“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在郭威的家鄉郭園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葬之失禮,入土為安,后周遺風,紙衣瓦棺”的薄葬美談。
筆者前謁嵩陵時,正值盛夏,高大的墓冢上長滿了野草和荊棘,四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稈所包圍,墓東墓南各有一塊有關部門立的一新一舊水泥碑,連棵像樣的樹都沒有。當地人說,嵩陵上不長樹,多次在上面栽樹都未成活,誰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站在空無一物的陵墓旁,忽然感到了些許寂寞和冷落。有位詩人謁嵩陵后曾題詩曰:“荊棘叢生舊衣甲,夕陽殘照袞龍袍。朔意正濃天肅靜,鐵騎縱橫成麥苗。”大概當時正值秋冬的傍晚,詩人看到處在麥田中的一丘土冢,上面布滿荊棘野草,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冷落而蒼涼。(摘自《圖文老鄭州·老風物》主編孟憲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原標題:“紙衣瓦棺”的后周太祖陵墓】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時間:2006年12月31日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