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流氓劉邦得天下的用人哲學

2012/5/11 11:12:46 點擊數: 【字體:



    但是,劉邦身上的許多稟性,仍然不應當被遺忘。他以一介草莽,提三尺之劍,興兵以取天下,必然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深思。其時群雄并起,在他之前的陳勝、吳廣和項羽,雖然一度呈風卷殘云之勢,但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眾叛親離的命運,只有劉邦才讓那么多的亂世梟雄誓死追隨。
究其原因,大致與如下兩方面密不可分:

    其一,與人分享勝利果實。

    劉邦深知自己本是一介草莽,大家跟著他打天下,必然都有各自的利益訴求。誰也沒有把他劉邦當“神”來看,因此便不會有人以敬“神”之心來對他——每位追隨者都不可能只顧奉獻不取回報。

    劉邦一生做得最出色的,便是正視部下的利益訴求,并毫不吝嗇地滿足他們,使得許多當世梟雄都甘心為他拼死效命。

    從劉邦建國前后對功臣們的封賞便不難看出,這些追隨者確實沒有跟錯對象。

    最后的結果是:每位追隨者都“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劉邦。”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天下初定。劉邦在洛陽南宮與群臣設宴暢飲時,要求在座諸公回答一個問題:朕為什么能夠得天下,而項羽為什么會失天下?

    高起和王陵對答道:陛下雖然對人傲慢無禮,但卻從不虧待有功之臣。陛下派人去攻城略地時,每有所克,便會以勝利果實來獎賞他們。項羽則不同,他表面上仁慈而禮貌,但骨子里卻妒賢嫉能。誰要是立了大功,他便要想方設法除掉人家;誰要是才能出眾,他便會對人家疑神疑鬼,百般猜忌。每次打了大勝仗,他都把功勞都記在自己一個人頭上,舍不得與功臣們分享。這便是他為什么會失天下的原因。

    劉邦道:“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表面上看,劉邦的總結比起高、王二人來,似乎更加高屋建瓴,因此也常常被后世的讀書人津津樂道。

    我們中國人都有眼高手低的浮躁病,對待知識或觀點的態度,常常只青睞于“最優”或“最新”者,全然不顧這些東西的實用價值。這種毛病在今天便有一個經典的表現:做管理的人喜歡追捧最時尚的“理論思潮”,似乎只有最“新”的,才是最“好”的,全然不顧這些東西能否為自己的管理實踐帶來多少價值。

    正是在這種浮躁病的作用下,高、王二人的觀點便被忽略了,甚至被一些自以為深刻的人譏笑為鼠目寸光之見。

    其實,他們與劉邦的觀點之區別,僅在于角度的不同:他們講的是“做人的德性”;而劉邦講的是“用人的能力”。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更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可比性。況且,作為組織的管理者,“做人的德性”其實要遠比“用人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但是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雖然一個個都是說得比唱得還要動聽。

    其二,待人率真,讓部下有安全感。

    部下們追隨劉邦“取天下”時,每天都會面臨來自敵人的死亡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邦是一位喜怒不形于色、讓人琢磨不透的家伙,那么,部下們便會煎熬于組織內、外兩方面的“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危機感中,自然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和他走下去(更多的論述,詳見拙作《黨史商鑒》第14章“領袖論”,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劉邦身上那種“大智若愚”式的率真,剛好讓前方拼命的將士可以沒有“后顧”之憂——他們不用擔心“琢磨不透主公的心思”而時常心懷忐忑。

    在這個前提之下,劉邦身上的許多 “流氓惡習”,看上去反而卻更加可親可愛,不矯情、不做作。那些被他肆意侮罵的人,也不會有“受傷”或“受辱”的感覺。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年底,劉邦滅項羽之后不久便即皇帝位,開始對功臣論功行封。

    劉邦認為蕭何功勛最高,便率先封他為酇侯。

    其他的功臣都不服氣,紛紛找劉邦評理道:我們這些人全都披堅執銳,在前方沖鋒陷陣、出生入死,多者身經百戰,少者也歷數十戰。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攻城略地之功。而蕭何卻沒有半點戰功,只知道動動嘴皮子,搖搖筆桿子,為什么反而功居我等之上?

    劉邦問他們:你們知道什么是獵狗嗎?

    功臣們一頭露水地回答:知道啊,怎么啦?

    劉邦說:在打獵的時候,去追殺獵物的是獵狗,而指明哪里有獵物,部署獵狗去追殺的卻是獵人。你們只是在前方沖鋒陷陣,因此只能算是“功狗”(有功之狗);而蕭何的功勞在于發現獵物,并且部署獵狗去追殺,因此算得上是“功人”(有功之人)。而且,你們諸位都是只身一人來追隨我,最多也就是父子兄弟三、兩人一起來;而蕭何卻帶著全部蕭氏宗族數十人都來追隨我。他的功勞不可忘!

    功臣盡皆啞口無言。

    劉邦年輕的時候,成天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從來不幫家里人干活,為此也沒有少挨其父的奚落責罵。

   劉邦共有兄弟4人,大哥、二哥分別叫做劉伯、劉仲。劉邦自己原來的名字也叫“劉季”。這3個名字在當時的意思,相當于今天的劉大、劉二和劉三。

    大哥劉伯早逝,大嫂守寡,帶著兒子劉信艱難度日。

    劉邦喜歡結交江湖上的狐朋狗友,自己沒什么錢,卻愛在人前充老大,常常呼朋喚友去大嫂家蹭飯吃。

    某日,大嫂見他又帶著一群人蹭飯來了,便用飯勺把鍋刮得嘩嘩作響,假裝家里已經沒有飯了?腿藗円姞,只得悻悻而散。

    客人走后,劉邦進屋掀開鍋蓋一看,分明還有滿滿一鍋粥。

    他從此便對大嫂心懷不滿。

    后來,劉邦做了皇帝,劉家的子弟或王或侯,均有所封,唯獨把劉信晾在了一邊。

    劉邦的父親為自己的這個孫子鳴不平。

    劉邦卻說:不是我忘了封他,是他老娘不厚道。

    但怨歸怨,說歸說。連老父親都出面來說情了,情緒再大也得封人家,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

    想來想去,劉邦終于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竟然封劉信為“羹頡侯”。

    “羹頡侯”是一個比較搞笑的名號。所謂“羹”,便是指當年劉信之母假裝已經用盡了的那鍋粥。“頡”字在當時的發音與“嘎”字相同,是指當年劉信之母用勺刮鍋的聲音。用今天的語言,或許可以翻譯成為“嘎嘎刮鍋侯”。

    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十月,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楚王韓信4位大功臣來京師朝見天子。劉邦在未央宮前殿設宴款待他們,他的父親也在座。

    席間,劉邦用玉卮酒杯給父親敬酒,對他說:父親大人當年常常說我是個二流子(時稱“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老二有本事。今天請你老人家評一評,我的產業和老二相比,哪個更多?

    劉邦語畢,殿內群臣大笑不止,咸呼“萬歲”。

    多么可愛的皇帝。本文摘自《庸才當道》【原標題:流氓劉邦何以得天下:漢高祖的用人哲學】

    來源:環球網讀書頻道  時間:2009-04-08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