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死
2012/5/10 10:21: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多數人都知道,一代“詩圣”杜甫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遭遇悲慘;但造成他最后死亡的直接原因,卻眾說不一。筆者最近從有關資料中得知,杜甫的死因,竟然是由于友人的關心而使杜甫造成的一次饕餮。
杜甫從小家庭貧寒,自稱少陵布衣。初到長安不久,父親的去世使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很快就陷于困窘。他考過進士,但沒考中。他曾經為了糊口去采草藥出售,也曾經為了免除饑餓,而不得不去買用來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但這些都解救不了家里的窮困,十來天沒米下鍋的情形經常發生。他不得不奔走于豪門和親友之間,乞求一點援助。
杜甫在長安有一個晚輩,家境比杜甫家好一點。為了蹭一頓飯,杜甫時時到那里走動。這個晚輩混得也一般,杜甫去得多了,他雖然表面上不便說什么,給人氣受的事情卻難免要做點出來,杜甫也就不愿常去了。當時也有不少人同情杜甫的處境,偶爾要熱情招待他一次,這就足以讓杜甫感激不盡了。
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堅持了10年。等杜甫因為獻詩賦給唐玄宗而弄到“待制集賢院”這樣一個一個小小的官職時,社會已經到了面臨大動蕩的前夕,他的家庭也已經等不起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竟然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一代“詩圣”落到這樣的慘境,“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
后來,安史之亂發生時,“饑餓”依然是杜甫身邊揮之不去的陰影。唐玄宗跑到四川,唐肅宗即位,他一路跟隨。好不容易得了個“右拾遺”的官職,又因為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樣一個芝麻官。后來才因好友嚴武的表薦,當上了檢校工部員外郎(這也是他被后人稱為杜工部的原因)。在流離失所的日子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顛沛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的對貧苦民眾那么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因為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直接的聯系。離開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耒陽。有一次,由于被突然而至的洪水所圍困,杜甫被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與他關系較好,聞訊急忙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暴飲暴食了一場,竟然酩酊大醉,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慟哉!傷哉!惜哉!詩壇之慟!時代之傷!后世之惜!
如此杰出的人物卻落得這般悲慘下場,當然令后人感到不可理解,難以相信,于是人們對杜甫的死因作了種種解釋,并推斷出溺死、病死等各種說法。然而,縱然真的不是因饑餓而饕餮致死,對詩人本身的痛苦也沒有任何裨益。他以他的顛沛痛楚見證了盛世唐朝的沒落,他那些偉大詩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鳴。【原標題:杜甫之死】
來源:貴州政協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