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穆青和哈爾濱之間不斷的情結

2012/5/8 10:17:43 點擊數: 【字體:

  

    2003年12月11日,著名記者、新華社老社長穆青病逝剛滿兩個月,中宣部就發出通知,決定在全國新聞宣傳戰線開展向穆青學習活動。如今,穆青的風范,在新聞宣傳戰線廣泛地傳頌;穆青的精神,在新聞宣傳戰線大力地弘揚。

    有幸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穆青還在哈爾濱工作了三年,他因此留下了難以釋懷的哈爾濱情結,也為我們留下了可以追尋的閃光足跡。

    “記憶中的黃金時期”

    穆青生前曾對人說,哈爾濱是他在解放戰爭時期最有感情的兩座城市之一,并且深情地回憶說:“報社(東北日報社)就在哈爾濱中央大街附近,每當夜深人靜的晚上,馬車經過大街時,馬蹄踏在石子路上,發出‘嘚嘚’的清脆的聲音,就像一首美妙的樂曲……”

    哈爾濱沉淀給穆老的記憶是充實火熱的,激情燃燒的,瑰麗溫馨的……被他稱之為“記憶中的黃金時期”。

    1945年9月,年方24歲、卻已經過8年革命斗爭洗禮的穆青,參加挺進東北先遣小分隊由延安《解放日報》派往東北采訪,隨后他來到我黨解放的第一座省會大城市哈爾濱,出任《東北日報》采訪部主任。那時的東北日報和新華社東北總分社在一起,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當年,哈爾濱剛解放不久,我黨在哈爾濱開展鎮反、整頓社會、土改,以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和支援全國解放,任務十分繁重。穆青,首先作為一名黨的記者,忘我地投入了采訪報道。

    哈爾濱當時有個“鬼市”,就是一些專搞盜竊、搶劫、詐騙的不法之徒進行贓物交易的場所。“鬼市”在夜里進行,天一亮,太陽一出,就散了。穆青半夜里起來“化妝”,穿上長袍,戴上禮帽,打進去進行暗訪,摸清“鬼市”黑幕,采寫新聞。

    在哈爾濱市的道外區當時有個“薈芳里”,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妓院聚集區,政府對這里的娼妓業堅決取締和打擊。穆青也是經過“化妝”,深入采訪,寫下了揭露妓院黑暗和妓女們悲慘遭遇的內部報道。

    土改開展之后,穆青到五常縣農村蹲點。時值寒冬,下鄉只有坐爬犁,凍得要死要活。他的胡子長得很長,呼吸使得胡子和眉毛結上冰,手一揉嘩嘩啦拉地響……在農村,他睡在老百姓的炕上,吃也吃在一起。

    因為有土匪的騷擾破壞,下鄉報道既艱苦又危險。所以,有記者下鄉采訪,同事們就走到霽虹橋頭送行;有記者采訪歸來,大家又到霽虹橋頭相迎。回憶這一情景,穆青發自肺腑地說:“這是戰友情。”

    關于土改斗爭,穆青寫過多篇有影響的報道,其中有一篇是寫七斗“五把頭”的故事。“五把頭”是一個惡霸地主,前幾次斗爭他,群眾有些怕,他也不認罪。經過土改工作隊的細心工作和教育發動,老百姓提高了覺悟,到開第七次斗爭會時,“五把頭”終于低頭認罪了。這篇報道,生動地反映了深入發動農民群眾斗倒惡霸地主的過程。1947年,新華總社致電東北日報說:“穆青同志所寫《五常農民的攻勢》一稿,有聲勢,有過程,看出了五常群運的概貌,這是群運報道中值得學習的。”

    穆青還在這里寫下了《一部震天撼地的史詩———中國共產黨與東北抗日聯軍14年斗爭史略》、《周保中將軍答記者問》等名篇。

    當年,在東北日報這個新聞團隊里,既有穆青、華山、劉白羽等大家,也有初出茅廬、業務生疏的新手,但是新老同志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根本沒有什么彼此瞧不起和磕磕碰碰的事情,相處得非常舒心愉快。記者寫出的稿子,經常是大家出主意,一道修改。

    作為報社采訪部主任,穆青對于培養新記者傾注了滿腔的心血,許多稿子,都是他逐段逐句一手硬改出來的。新記者在這里成長迅速,許多人后來都成長為名記者。

    作為業務領導人,穆青同時也在認真思考和總結新聞業務實踐,探索黨的新聞工作的規律。1946年2月,他在《寫群眾》一文中寫道:“總觀《東北日報》近幾個月的來稿,我認為必須在我們一切寫稿同志中間,更明確地強調一個問題:即寫群眾。我們報紙的大量篇幅,必須為群眾生活、群眾活動所占據。反映群眾的要求,發揚群眾的創造,解決群眾的困難;并經常不斷地報道群眾運動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借以教育群眾,推動工作。這是我們新聞工作中的一個基本任務。”

    穆青晚年再三強調“勿忘人民”。不難看出,他這一思想理念早在東北日報工作期間已經明晰扎根了。

    著名記者,穆青的戰友馮健在悼念文章里也談到了這一點:“……他不能不聯想到的是,在嚴酷的抗日戰爭年代里與群眾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在東北解放區零下十幾度的那個嚴冬,一個素不相識的老鄉把穆青一雙凍傷的腳揣在懷里,用體溫拯救了他可能被鋸掉的雙腿。這一切,在穆青心里終于凝結成四個大字:勿忘人民!”

    穆青在東北日報的三年,生活艱苦,吃的是高粱米、小米飯、黃豆芽菜,很少能吃頓饅頭;而工作卻是異常的緊張和繁重。緊張到什么程度?他說:“報社就那么幾個人,大家整天地忙,沒有星期天。報社附近有兩個電影院,我沒去看過電影;太陽島也沒去過。那時人們的作風沒說的!”

    1949年4月,全國解放在即,一聲令下,穆青作為新華社特派記者隨“四野”南下,由此離開了哈爾濱。

    “我這次來哈爾濱是訪舊”

    穆青懷念哈爾濱,盼望重訪哈爾濱。但是由于公務繁忙,42年過去,直到1991年7月29日,他從內蒙古自治區采訪歸來,繞道哈爾濱,才實現了重訪的夙愿。他高興地說:“我這次來哈爾濱是訪舊。”

    那天上午下榻賓館,略事休息,穆青和老伴續磊(也曾是東北日報記者)就去尋訪舊居。在原東北日報社、現黑龍江日報社的老宿舍樓上,依稀尋到當年的那間舊居,穆青端詳了良久,良久,動情地說:“我在這兒生活了三年,在這兒結的婚,在這兒生的第一個孩子,我對哈爾濱特別有感情,我的老伴對哈爾濱也特別有感情。這里使我們回憶起許多當年的情況……”續磊開心地笑著回憶:“夏天,我們從樓上用繩子拴個小筐連錢一起順下來買冰棍吃!”

    穆青在哈爾濱短暫停留的兩天半時間里,參觀、采訪、會見,日程排得滿滿的。作為陪同,我深為穆老的旺盛精力和滿腔激情所感動。

    在太陽島公園,他看到在北國竟然盛開著一池荷花,興奮不已,轉來轉去地選擇角度拍攝照片,口里連聲說:“太美了,太美了!”

    游覽完太陽島上的中日合建的景點“潟園”,工作人員備好筆墨,請他留言,他欣然提筆,寫下“一衣帶水”四個大字。工作人員相互悄聲贊嘆:“這位領導的字真漂亮!”

    省委宣傳部一位陪同的同志請他題詞,他微笑著想了一下,在其筆記本上題寫了“多思”。小伙子喜不自禁。

    那天穆青奔波了一天,下午五時多回到賓館,陪同的人都勸他趁晚飯前的時間趕緊休息一下,可他倏地邁步窗前:時值雨過初霽,晚霞燦爛,對面一座小巧玲瓏的歐式建筑被抹上燦燦霞光,再襯上天空浮現的彩虹,景致格外綺麗,穆青立馬推開窗戶搶拍了一陣,嘴里又是連聲說:“太美了,太美了!”

    7月31日上午,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的同志盼來了和穆青座談,面對面地聆聽老社長的談話。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穆青嘮家常似地談對哈爾濱的美好記憶,談新華社事業的發展,談建成世界性通訊社的目標,談記者的作風建設和成材之路……他的話語重心長、睿智深邃、激情蕩漾,令人感奮銘心:

    “我覺得我們的聲音不能傳到世界上去,我們的新聞打不到世界新聞市場上去,就對不起黨、國家和人民,對我們來說就沒有盡到責任。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也是非常光榮和豪邁的事業,值得我們為這個事業貢獻全部的力量。為這個事業貢獻了力量,也就等于對我們的黨、國家、人民貢獻了力量,也就是我們最高的覺悟,最高的愛國熱情。”

    “新華社大有作為,不要做老五(指不要名列世界四大通訊社之后),要做老大。老大就是中國特色的、真正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全世界面前,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年老了,你們要干下去,一定要把新華社打到世界上去,完不成任務死不瞑目。”

    “我和一些同志講過,你們得這個好稿獎,得那個金牌,也都可以。但我覺得你們最看重的,應該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信任。這種信任是最高的獎賞。如果人民群眾不信任我們,自己寫的稿子在群眾中沒有一點影響,發的東西對實際工作沒有一點效益,光是自我欣賞,那東西不見得有什么價值。新華社之所以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望,被群眾所信賴,就是因為新華社產生過一批在人民群眾中有影響的作品,反映了一些重要情況,為下面解決了一些問題,心和人民是相通的,我們沒有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因此群眾信賴我們。這個傳統,我們什么時候也不能丟。如果把這一條丟了,那就等于把生命之根斷掉了。”“你們年輕同志要想成材,我舉雙手贊成,我也希望你們成材。但成材也要看怎么個成法,成材歷來和艱苦奮斗、下苦工夫分不開,沒有那種像二道販子一樣倒一個什么就發家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成材,就老老實實到群眾中去,踏踏實實搞調查研究,練好基本功,把自己的基礎搞得牢固,再牢固,在任何情況下不迷失方向。這一點特別重要。有些人很有才,自己就是拋不開名利二字,拋不開個人的東西,結果真正成材的很少,不是在這個問題上就是在那個問題上栽了跟頭。”

    “群眾當中,實際當中,有非常豐富的東西,那是一本非常豐富的、無字的書。學校里學來的東西固然是有用的,但更重要的學習是這本無字的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萬里路也是增長知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年輕的記者同志,千萬不要以為從大學里畢業,從新聞學院里出來,啥都知道,其實不行。更直接更值得讀的是這本無字的書。應當到實際工作中去,增長知識,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人民,了解黨的政策,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基礎打好了,以后就有了自由,可以為人民作出貢獻。這個基礎打不好,那就很難成材。我們新華社老記者都是從這條路走過來的。”

    黑龍江分社請穆青題詞,他揮筆寫下:“繼往開來。”

    “繼往開來”,飽含了這位德高望重的新聞前輩對后來人的諄諄囑托和殷切期望。

    “我還要來哈爾濱”

    1991年7月31日下午,穆青乘汽車離開哈爾濱,直奔長春。時值酷暑,加上行駛240多公里、三個多小時的路程,陪同的人不免打起瞌睡,可穆青卻一直興奮地凝視著車窗外。他表示:“我還要來哈爾濱。”

    這是穆青的心愿。果然,他和黑龍江分社約定于2000年年初在哈爾濱舉辦他的個人影展。而穆青把個人影展第一站放在哈爾濱,正流露了他的哈爾濱情結:以自己的影展來問候、來回報冰城人民。

    我們擔心哈爾濱元月份太冷,對穆老健康不宜。穆青解釋說:“冬天去,可以順便拍攝冰燈雪雕。”

    后來,穆青在京因患重感冒,只好將影展推遲了。他不無遺憾地說:“只好等夏天了!”

    《穆青攝影展》敲定在2000年8月15日至21日在哈爾濱舉行。穆青答應親自來剪彩?墒掠植磺,車票都已訂好即要起程時,老伴續磊患病住院,穆青只好作罷。在電話里,老人的惋惜之情依稀可聞。

    《穆青攝影展》如期在黑龍江省博物館舉行,黑龍江日報等媒體均報道了這一新聞,參觀的人絡繹不絕。130多幅精彩的藝術照片浸透了穆青對大千世界的熱愛,也表達了他對哈爾濱的情愫。其中有一幅就是九年前他在哈爾濱抓拍到的那張歐式建筑的風景作品。

    人們欣賞展出的精美攝影作品,閱讀其影展前言,為穆青的精神世界所感動,所激勵:

    “我熱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也熱愛人類的創造為之增添的絢麗光彩。在我們生存于其間的大千世界里,蘊藏著取之不盡的美的資源,縱是丹青妙筆又怎能繪盡無窮的神韻呢?我常常懊悔,由于不會攝影,坐失了多少傳遞美的良機,于是,從八十年代起,不顧桑榆之年,我拿起了照相機……”

    這一次影展,穆青人沒到哈爾濱,卻用他的攝影作品與冰城人做了一次藝術的交流和心的互動。參觀者紛紛留言書懷。

    只是,穆老不會料到,他是用這次個人攝影展,向心系的哈爾濱做了告別……【原標題:穆青的哈爾濱情結】

    來源:黑龍江日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