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女出名是文化政治相結合的產物
在中國古代,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內,婦女不出名。那么出名的婦女是哪些,一是烈女;二是才女,像李清照等,她們有作品流傳下來,所以出名;三是青樓女子,她們與文人士大夫接觸,有他們替她們宣傳,如蘇小小、柳如是等;四是女性政治人物,像武則天、呂后、慈禧等;還有一類可能也出名,就是美女,像西施、楊貴妃等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出名的女性并不等于美女。而美女,如果不與政治、文化結合起來,也出不了名。如果西施只是在諸暨砍柴、浣紗,誰知道她啊,如果不是越王勾踐,不是吳越爭霸,誰知道有這么個大美女存在啊!王昭君也是這樣,她的遭遇,對她個人是悲劇,對國家卻是喜劇,如果不是因為政治,她怎么可能出名?所以美,不是女性揚名的重要條件,而是與文化、政治相結合的產物。
武則天也是美女,她有美麗的容顏、有優雅的儀態,才被選入后宮,從唐太宗的妃、高宗的皇后、到后來的皇帝。后來,她的美被掩蓋在了她的政治光環之下。但要知道,她如果不是很美,就不可能發生后來的事,也就不可能有后來那么多的政治資源。
武則天有資格做盛唐代言人
一種說法是,她是扎在唐朝政治中的一根刺。為什么?她老年時做了大唐的皇帝,一直想改朝換代,并建立了武周王朝,而其之前、之后,都是姓李的當皇帝,因此,她是嵌在李唐王朝中的一根刺。
另一說法則是,她是盛開在大唐盛世的一朵花。又是為什么?她其實是李唐王朝的形象代言人,唐太宗、唐高宗都做不了這代言人。太宗很了不起,有一個貞觀之治,政治清明,但經濟沒上去,國家很窮,窮到什么程度?有一個例子是說他請兒子吃飯,是肉加饃,但用的竟是肥羊肉,太宗吃了,太子李治卻不習慣,吃不下,就把肥肉割下來,想丟掉,但看見父親的眼睛正盯著他,連忙吃了下去……一直來,我們都把這故事當作是唐太宗對子女的教育,其實是因為窮啊,連羊油都不浪費。貧窮也絕不是大唐盛世。所以他不能做大唐的形象代言人。
唐玄宗也不能,是的,他有開元盛世,但安史之亂也是在他這個時候出現的,他連自己的位置、妃子都保不住,做代言人,他當然也不行。
只有武則天有資格做代言人。她政治上還算清明,經濟也不錯,政治與經濟比較平衡,因為她比較寬容、開放和有銳氣。她本身就是異端,所以她講究這些。現在我們說要“夢回唐朝”,是回的他們的生活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回到唐朝的那一種精神氣度。武則天身上,就是這種精神的重要體現。
武則天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一是她對時局有效的把握。我們一直說時勢造英雄,武則天也是時勢造的英雄。那當時的時勢是什么?一是當時的文化環境相對寬松,相對多元。唐朝是儒、釋、道共容的時代。儒,即孔子的儒,對女子的評價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儒家婦女觀是非常保守的,嚴禁女性干政。但唐朝并不是儒家獨尊的時代,儒的主要價值,是規范人文的,規范怎樣與天地、與父母、與一切打交道的。而當時還有道家。道是教人長生不老的,是讓人永遠健康的。因此,為了身體,想到道家;想到精神,就想到了佛;想到怎樣規范這個世界,就想到了儒家。道教是唐時的國教,而道教不會為難武則天。武則天利用的是佛教,這是規范人的精神的,她找到了一本“大玄經”,來給自己造輿論,她為利用佛教,還寫了四句詩,現在每本經上都有這首詩,叫“開經記”,是武則天寫的。三教并存,使得武則天有了選擇空間。
二是婦女觀念較寬松,也給了她空間。漢人在傳統上婦女地位一直是低下的,但在唐代,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一個時期,而北方少數民族是婦女當家的,男在外狩獵,女就在家燒飯洗衣教育子女,什么都做,因此地位一向比較高。在唐代,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已有四五百年歷史了,社會環境已很不錯,婦女的社交活動較多,常在戶外活動,有健康的體魄,開闊的眼界,是主婦當家的時代。武則天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才有可能說服高宗讓她干政。
三是當時的社會秩序正在發生重大變動。當時,老百姓最優秀也成不了貴族,因為你沒這個血統啊。而君呢,當時是父親選兒子,還得靠貴族的作用,因此,皇帝的權力相對比較小。但武則天時代,貴族勢力正在逐漸衰敗,因為他們一直居高位,失去了進取之心,已成了“紙老虎”。當時有二類人想借助武則天,一是皇帝,他可以借貴族衰落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權力,另一批人也想借貴族衰落提高自己的地位,這就是平民百姓,因為山下的松樹,最高也高不過山上的小草,就有了不滿。武則天就一手拉住高宗皇帝,你幫我、我幫你消滅貴族,另一手拉住百姓(指地位小一點的官),反對皇帝和大臣,結果,兩者都對她感激,最后實現了“三贏”。這就是武則天成功利用了變動中的時局。
還有一個好的時局是,皇帝的身體。你、我的身體都不是時局,但皇帝的身體是,皇帝當時病而不死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時局。如果高宗不生病,她有可能當上皇帝?不可能。唐高宗生的是心腦血管病,如果他第一次發病就死了,她也不可能,因為她當上皇后還沒幾年,時機還沒到。如果高宗一病不起,她也不行。而結果是高宗病了二十多年,但就是不死。當時他不能獨自主持局面,但又不能讓大臣參政,他不信他們,他一直想壓他們呢,同時,他能讓兒子參政嗎?也不能,因為他那樣就成了太上皇,沒有皇帝喜歡做太上皇的,這樣,就只能找夫人,因為夫婦間的感情是最近的。高宗先是讓她幫忙,后越幫越多,大臣們開始習慣了,后皇帝不見了,大家也習慣了,再后來,皇帝死了,大家又習慣了,最后,皇后做了皇帝,大家還是習慣了,這是一步步習慣的,這一過程用了多少年?三十年啊!
時勢造英雄,這對誰都是公平的,但只有武則天成功了,為什么,還因為她的素質。
武則天的素質,超過了許多女性。她最高的素質,是有文化素質。就像慈禧與慈安,因慈禧能看得懂奏折,批文時寫100個字雖要錯10多個字,但至少也是高小水平吧,而慈安呢,卻看不懂奏折。所以慈禧能親政,慈安不能。因為有文化素質,武則天對史書都很了解,可以從漫長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這也就奠定了她的政治素質。她同時也寫詩寫書。她永遠不滿足現狀,夢想無止境。她從與老皇帝,到新皇帝,一直到成為皇后,最后當上了皇帝,她甚至還有夢,想當“皇帝佛”——又當皇帝,又把自己放到佛的位置。但許多女人都只把自己的夢想放在“參政”這一步。西施是恬淡的,但武則天不恬淡,夢想無止境。還有一點,就是武則天非常果斷,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心動不如行動。在一次皇帝與宰相上官儀決定廢她皇后的決定時,她果斷地沖出去,從后宮沖到了前朝。這不簡單,而是重要的一步,最后,唐太宗說沒想廢你,卻把上官儀給廢了。第三個素質是堅韌。武則天當了28年皇后,5年太后,到60多歲了,才做皇帝,一般人奮斗得起嗎?
武則天是如何失去皇帝位的?
可以說是沖動。武則天有兩個男寵,因他們的地位節節攀升,觸怒了太子與大臣,就發動政變,把武則天趕下了臺。這是直接原因。那我們再問:如果不發生政變,武周王朝還能傳下去嗎?中國從沒說過女性不能當皇帝。由于姓氏都是跟父親的,與母親不搭界,這在武則天這里是一個大問題:武則天要把皇位傳給誰呢?兒子?侄子?傳兒子的話,仍變成了李唐,因兒子是姓李的,這是壞處,但也有好處,就是以后仍可獲得兒子的祭祀,因兒子可對母親的牌位進行祭祀,在當時,祭祀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情。如傳給侄子呢,好處是武周皇朝可以傳下去,因侄子姓與她一個姓,壞處是,侄子可以祭很多祖先,但是不可能祭祀姑姑的。最后,武則天把皇位傳給了兒子,說明她接受了武周只能是“一代”的事。沒想到,她死前,武周王朝就不復存在了。她輸給了中國的文化傳統。
武則天死后為什么還得到尊重?
武則天死前,做了幾件大事,也就是“復廟、歸靈、去帝制”——復廟,就是與唐高宗的牌位放一起。歸靈就是與唐高宗用的是一個靈牌,結果誰也不敢動它,動了就等于是動了高宗的,誰敢啊。去帝制,就是去了自己的陛號,去掉了“則天大圣陛下”,新立了“則天大圣皇后”。武則天最離經叛道的,就是不要做皇后而要做皇帝,現在她自己又把它改過來了,重新回到了皇后、母親、妻子的角色,這是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為兒子是絕不敢反對母親的。她這是妥協,所以她死后,沒人敢赤裸裸地抨擊武則天,而是一直受寵。
宋朝以后,對她有贊,有毀,有人贊她善政,有人說她苛政。但她的善政遠大于苛政,促進了社會的流動,特別是官、臣、民三大塊的流動。先說“官”,她大大發揮了科舉制的作用,使科舉制深入人心,特別是她首先采用了殿試,讓科舉制更受歡迎。中國在“四大發明”之外,“科舉制”也是一大發明,國外也有人這樣認為。科舉制,其實以前早有了,但到武則天時代就穩定下來了。人才選拔面一下子擴大,這是“臣”的流動。那么“民”的流動呢,武則天采用的是“不作為”。現在如果不作為就不行,但武則天這樣做就對了,當時有“君田制”,有“租傭調制”,所以皇帝希望“民”應牢牢守在原地。而民就選擇了逃,跑到山里,跑到邊疆,也有些跑到城里來了。在武則天時代,這樣的流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官、臣、民都對她印象好。后來被稱為“開元賢相”的一些大臣,如張九齡等好幾位,都是武則天選拔的,這也是她被后世尊重的一個原因,因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武則天的情感世界
武則天有沒有感情?她當然有感情了,對高宗,堅持一夫一妻制,三十年的夫妻當然也有感情的,后來有幾個“面首”,對這些男寵,她也有感情,對兒子有嗎,當然也有,她也有幾個母慈子孝的故事的。對大臣,也很有感情。
但她也無情,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殺了多少人啊。
那么有情與無情的界限在哪里?都是因為她是皇帝啊。有挑釁時,她對任何人都可以無情。其實,無情的并不是武則天,而是皇帝制。如千古一帝唐太宗,不也干了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兄弟嗎,李隆基也一樣,玄宗不也一天內殺了三個兒子嗎。歷史上最牛的是唐朝,但我們討伐的還是這“帝制”。要知道,情感與帝制是不能兼容的。【原標題:武則天: 大唐盛世的一根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