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君王輕賈生?
2012/5/14 11:38:5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這首《賈生》詩,是晚唐大詩人李商隱的名作,也是古今詠史詩中的極品。在中國詩詞史上,此類詩大多“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借古喻今,托古寄慨,表達詠古諷今、懷古傷今的情懷。
同樣題材,同樣情懷,古之文人騷客,多有詩文闡發,而唐代詩人最為盛行。他們往往以賈誼被貶長沙作比,或為自己貶官作詩自慰,或為朋友被貶作詩相慰。如李白在《巴陵贈賈舍人》中寫有“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詩句;杜甫在《發潭州》中寫有“賈傅才未有,褚公書絕倫。名高前后事,回首一傷神”詩句;白居易在《偶然二首》詩中寫有“漢文名圣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詩句,等等,無不表達了對文帝薄恩或賈誼不遇的感嘆。
其實,歷史上的漢文帝、賈誼及其君臣關系,并非如李商隱們所描述的那樣。史載,漢文帝劉恒即任之年,非常賞識賈誼的文韜武略,提拔20歲出頭的賈誼為博士。此后,不到一年又破格提拔賈誼為太中大夫,且對賈誼的策議多加采納,但就在擬破格提拔賈誼為只有開國元勛才能擔任的公卿時,卻遭到了周勃、灌嬰等老臣和權臣的嫉妒反對。或許是為穩定朝政,或許是為保護賈誼,文帝暫讓賈誼任長沙王太傅。從此,賈誼精神失落,作《吊屈原賦》,后因梁懷王墜馬身亡之事而憂傷過度,以至英年早逝。因此,睿智豁達的蘇軾認為,賈誼“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不懂韜晦,不能自用其才,得出“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的結論。而歷經宦海沉浮的王安石則比蘇軾更為洞明,在《賈生》詩中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標準。他寫道:“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評價的標準不在于官爵高低,關鍵要看臣子的謀議是否得到采納和施行。這是很有見地的經驗之談,顯然,政治家們要比詩人們眼光更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鑒。
人才學研究認為,人才的成長是以創造性實踐為橋梁,內外因素綜合效應的結果,其中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自用其才就是人才非常重要的內因。有才而不能自用,終難成才或成為大才。透視賈誼的人生際遇和李商隱、王安石等人的詩作情懷,青年官兵亦可從中受到啟迪,那就是要學會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劉禹錫在《學阮公體》詩中曾言:“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可謂一語道破了古代有才華的讀書人或知識分子,即賈誼們的痼疾。他們往往多愁善感,情緒多變。遇有順境,就激情滿懷,意氣風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懷憤懣,自感懷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氣用事,自暴自棄,于事無補,于己有害。今天我們雖生正逢時,然而人生絕非鮮花坦途,也有陰晴圓缺,崎嶇坎坷。但即便如此,也應以積極的心態干事,以靈活的方法處事,哪怕是身處逆境,也要以“入世”情懷,自用其才,尤其是缺少歷練的高學歷官兵,更應記取。因為古人早就告訴我們:“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原標題:誰道君王薄賈生?】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中國軍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