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言題記
魏延造反的演進:
我特別喜歡看大型電視劇《三國演義》,并且那幾天剛好趕上演“諸葛亮六出祁山”這一段。
魏延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讓后人嘆息的悲劇性人物。因為面相的問題,被“精通星相”的諸葛亮誣蔑為“頭上長有反骨,日后必反”,於是諸葛亮便在后來的很多戰亊安排中只是讓魏延“跑龍套”。這就為魏延從郁郁不得志到日后造反埋下了伏筆。這就像當今企業中有許多員工稀里糊涂地被領導看不順眼,於是便只被安排打雜一樣。
當第六次攻打祁山失利之后,諸葛亮自感行將就木,於是緊急召集眾將士,并當著大家的面將自己壓箱底的絕活——“八卦陣法”教給姜維,此時魏延也在一旁,對丞相的這手絕活,他當然更想學到手。因為他早已與司馬懿交戰多年,深知對方的秉性,如果這次能從丞相這里學到“八卦陣法”,在以后的交戰中便能增加幾分膽略。所以面對丞相臨危授藝,這一切魏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待眾人走后,魏延又按捺不住重返中軍帳,懇求丞相以身體要緊,先回漢中調養,而自己憑借與司馬懿多年的交戰經驗,愿留守斷后。誰知諸葛亮這時表現出了最為“官僚”的一面,他馬上臉色一沉,説:“文長,此亊關系重大,要不我表奏圣上,等圣上御批之后,再作決議如何?……”就這樣,一遇到實質性的問題,諸葛亮便把“審批權限”這個皮球踢給了“上級領導”。
魏延當然知道結果將會是怎樣,且不説圣上不批的情況,即便是圣上批了,憑當時的信息傳遞時效,到文件批下來的時候他諸葛亮也早死了,那時候“八卦陣法”還傳授個屁呀。於是,諸葛亮這一次惡意扯皮的“官僚作風”再一次強化了魏延日后造反的信念。
如果説諸葛亮在這次的臨危授藝中僅僅是“打了個官腔”,那么更為卑劣的就是他臨死時對魏延的“惡意推導”——他給馬岱一個錦囊,授意馬岱説“我死后魏延必反,如果魏延有一天真反了,你就把他干掉”。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我們説:“自古英雄多狂傲”,此言不虛。魏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於是在連呼三聲“誰敢殺我?”之后其頭顱也果然應聲落地。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劇情安排”居然均出自“已故導演”諸葛亮的手筆。
管理學角度分析:
很多人看《三國演義》都不自覺地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都在欽佩他死后還能夠預見性地為國家除去一個反賊。但我每次看到這里都會不自覺地發出滿腔悲憤。我一直在想,如果諸葛亮在開始就能夠善用其才,充分尊重魏延的軍亊才華,則肯定能有效地緩解魏延的狂傲,從而也就不會發生六出祁山的失敗了。
古往今來,大凡恃才傲物者,均是有一定特殊才能而其才能沒有受到領導的重視所致(比如劉備怠慢龐統,只派他去做個小縣官,於是龐統就每天散漫,就是這個道理)。這就像一個小孩,如果父母很夸獎他,他就做得更好;而如果父母沒有關注他的表現,於是他就哭鬧。究其目的,無非是為了重新喚回父母的夸獎而已。
所以,對於比較狂傲的下屬,作為管理者更應該俯下身來認真探究他狂傲的背后是否有著滿眼的期求。而絕不應該進行“惡意推導”,斷定這個人不太好管教,於是就更冷落他,最后使得下屬在無盡的絕望中奮起造反或黯然離去。無論哪種結果對管理者而言都是極大的損失。
但在現實管理工作中,我們發現,這種最基本的管理要求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很難做到:
有許多管理者總喜歡過多地關注和放大下屬的缺點,於是這些有缺點的下屬便被冷落一旁而得不到重用,於是這些下屬便以更加狂傲和消極的態度進行抗爭,於是管理者便感覺自己對下屬這個缺點的推斷果然是正確的,於是便更加冷落和打壓這些下屬,於是這些下屬實在無法忍受便毅然選擇造反或跳槽,於是管理者便憤而除之,最后用處理的結果來證明自己早已對一切都料亊如神。
殊不知——當初用人時如果能做到因才適用,掦長避短,那么這些下屬其實原本就是棟梁之材!(換句話來説沒有一點能耐的也根本狂傲不起來!)
所以,惡意推導——這就是管理者用人的劣根性,可悲啊!【原標題:從"魏延造反"看管理者用人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