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杞縣:大蒜奏響農民致富新樂章

2013/3/11 15:17:24 點擊數: 【字體:

    中廣網河南頻道消息(記者任磊萍 通訊員王新平)河南杞縣把發展大蒜產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切入點,大力實施"大蒜帶動"戰略,大蒜產業越做越大,成了全縣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眼下正是大蒜銷售的黃金季節,生機昂然的金杞大地成了蒜的海洋。市場上、馬路旁、村頭邊,地上堆的,袋里裝的,車上載的盡是雪白飽滿的大蒜,就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濃濃的蒜香。
     
    在杞縣蘇木鄉大蒜交易市場,記者看到,這里收購大蒜的店鋪沿街林立,裝滿大蒜的農用車來回奔忙,過磅的、付錢的、討價還價的,一派忙碌繁榮的景象。蒜農胡金嶺高興地說:“今年大蒜長勢比較好,一畝地能產2500斤到3000斤,按現在的市場價格,能賣2000到2500塊錢,一畝蒜的收入能頂3畝小麥的收入,頂玉米能頂3畝,棉花也能頂2畝。”
    
    蘇木鄉是杞縣一個典型的大蒜之鄉,全鄉五萬八千畝耕地,種植大蒜五萬畝,大蒜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90%以上。這個鄉的大蒜交易市場全長5公里,有固定經營戶580家,一到收購旺季,有5000輛“奔馬”農用車活躍在市場上,購銷業務輻射周邊十幾個縣和鄉鎮,日交易量最多可達萬噸,日交易額兩千多萬元, 市場總交易額全年達到4個億,是豫東地區最大的交易市場。近兩年,這個鄉的冷庫儲藏業也突飛猛進,現有冷庫146棟,庫容10萬噸,是河南省冷庫庫容最大的一個鄉鎮。在去年全國大蒜節上,蘇木鄉被評為全國大蒜產業十強鄉鎮。

    目前,蘇木鄉專業從事大蒜經營的經紀人有兩千多人,他們繁榮了大蒜市場,自己也走上了致富之路。 經紀人裴學榮:
    
    “我搞大蒜已經20年了,現在不僅搞大蒜收購,還儲存,還加工,還銷售,還出口,就說今年吧,從5月份我收了幾百噸蒜,擱那兒有20天時間,如果現在按市場行情出手,就能賺十來多萬。”

    杞縣蘇木鄉黨委書記孫萬強:“通過大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全鄉經濟的發展,農民得到了實惠,現在我們農民純收入是3500元,光大蒜這一項占農民純收入的80%,達到2500元,現在可以說,政府滿意,群眾高興。”

    蘇木鄉是杞縣大蒜產業發展最早的鄉鎮,也是全縣大蒜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幾年,杞縣縣委、縣政府依托資源優勢、走農產品產業化發展之路,把大蒜經濟越做越強。杞縣縣委書記翟中州說:“目前,我們杞縣大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0萬畝,年產大蒜80萬噸左右,全縣大蒜總產值25億元,全縣農民來自大蒜的人均純收入有1000多元,大蒜的種 植面積和產量在河南省排第一位,在全國排第二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公司連基地、基地帶農戶,產加銷一條龍的大蒜產業化格局。”

    杞縣種植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特有的氣候和土質適合大蒜種植,所產大蒜具有個大、皮白、不散頭、耐貯藏、味兒辛辣等特點。為了提高大蒜產量,保證大蒜品質,縣委縣政府和農業部門作了大量努力。他們成立了大蒜研究所,具體從事大蒜育種、引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試驗和各項技術推廣工作,并聘請中國農 業大學、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大蒜研究專家學者,組成技術顧問團,開展技術攻關,同時,組織編印科普書籍、開展專家講座,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時宣傳推廣到千家萬戶。杞縣大蒜研究所所長高尚文:“咱技術人員走鄉串村到田間地頭講課,光有數字記載的,一個年度有上千場次,只要群眾需要,我們都能到;印刷技術資料《大蒜春季管理意見》《高產栽培技 術》等各種科學技術吧,有七八萬份。特別我這個電話,是公開的,24小時沒關過機,每天光接受群眾技術咨詢不下20個,隨即撥打,隨即給解答。”

    近年來,杞縣大蒜種植普遍采用了地膜覆蓋、提純復壯、脫毒快繁、無公害栽培、標準化生產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不僅使大蒜產量由原來的平均畝產1000公斤提高到1300公斤、最高達到1900公斤,而且使大蒜品質完全達到了國際檢測標準。杞縣農業局副局長郭景戰說:

    “縣委縣政府出臺公告,禁止高毒劇毒農藥在市場上流通,比如甲磷、乙硫磷等影響無公害農產品、影響我縣大蒜品質的這些高毒劇毒農藥,一旦發現,嚴肅處理,另外, 利用廣播、電視、技術培訓等廣泛宣傳、深度宣傳,讓廣大蒜農在生產過程中自覺按標準進行操作,按無公害技術操作。通過這幾年努力,我們杞縣被國家農業部定 為‘無公害蔬菜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縣’,在市場上等于拿到了通行證。”
     
    在政府的引導下,杞縣先后建成了蘇木、葛崗、邢口等11個大蒜生產專業鄉鎮、150個大蒜生產專業村、15個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大蒜布局區域化、種植規模化、品種優質化目前初顯成效。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決定大蒜經濟能走多遠的重要尺碼。為擴大大蒜的國內外銷售市場,杞縣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全力打造大蒜品牌。2001年11月,在北京第三屆全國農產品展銷會上,焦裕祿的兒子,時任杞縣縣長的焦躍進親自站柜宣傳、銷售大蒜,全國300多家新聞媒體競相報道,"縣長賣大蒜"的新聞使杞縣大蒜一舉名揚國內外,四海商賈紛至沓來。 
    
    此外,他們還建立了金杞大蒜網,利用各種節會尋求商機、擴大影響。2001年, 杞縣大蒜在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了“金杞”牌商標;2002年,“金杞”牌大蒜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批準,成為全國第一家獲得原產地標記認證的蒜類產品; 2003年,杞縣大蒜被中國果菜專家委員會授予“中國蒜王”稱號;03年和06年,“金杞”牌大蒜還兩次被授予“河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目前,杞縣建成了5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大蒜交易市場,培養了以大蒜經銷為主的農村經紀人 5000多人,組建了100多家農產品銷售公司,成立了近50家大蒜貿易企業,他們還在俄羅斯等國家和廣州、上海等國內20多個城市設立了直銷點,使大蒜 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產品遠銷日本、韓國、西歐、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直接或間接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今年5月份,杞縣又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大蒜節,大蒜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大蒜購銷生意更加紅火。杞縣蒜業集團總經理郜同生:“現在已經進入了銷售旺季,國內外客商聚集比較多,僅蘇木跟西關這兩個大蒜市場,每天大小車輛1000多輛,特別是西關,大小旅店都住的滿當當的,全部是外地客商。咱職能部門全力以赴,都為蒜商、客商搞好服務,搞好指導,搞好協調,出現問題,咱隨即給他解決。”

     杞縣縣委、縣政府認為,要為大蒜尋求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和保持大蒜經濟的科學發展、長遠發展,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搞好大蒜的冷藏和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必由之路。為此,他們出臺優惠政策,營造優良的環境,大力引進和培植大蒜加工企業。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中農大朝來農產品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及開封聯富食品廠、一品農貿公司等一大批大蒜貯藏、加工企業蓬勃興起,目前,全縣已建成大蒜保鮮冷庫610座,蒜片、蒜粉等大蒜加工企業80多家,年貯藏能力20萬噸,加工能力5萬多噸。通過冷藏和加工,增強了全縣大蒜產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使大蒜每年增值5億元以上。

     今年6月中旬剛剛建成投產的杞縣萬利蔬菜脫水有限公司是從周口招商引資建設的一家企業,他們從附近市場上收購個頭較小的殘次蒜加工成蒜片,每天可加工大蒜70多噸。通過大蒜加工,不僅企業受益,也拉動了當地的大蒜價格,使農民每畝能增加收入一二百元。
    
    公司的總經理郭宏亮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廠里頭收這個蒜三毛五一斤,咱沒收之前是兩毛七八,咱一加工,價格慢慢都提高了,現在漲到三毛八。大蒜賣高了,老百姓又能收益點,本身俺的利潤也相當可觀。蒜片加工成,合將近四千、三千多,能賣到五千多、六千,加工成蒜粒、蒜粉能賣到八千到九千,增值40%了都。”
      
    隨著大蒜產業的不斷發展,杞縣圍繞大蒜的收獲、初級加工、收購、運輸和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也蒸蒸日上。在大蒜銷售旺季,每天就有10多萬人從事收獲、初級加工、收購和運輸等服務工作,日創收500多萬元。在城郊鄉、蘇木鄉、葛崗鎮等鄉鎮的1000多個大蒜收購點和大蒜加工企業中,從事撿蒜、包裝、 入庫、加工、銷售等工作的當地婦女、中老年農民和外地季節民工就有5萬多人,每天收入都在30元以上。杞縣縣委書記翟中州:“通過發展產業化經營,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穩定了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財政收入。今后,我們將把大蒜的精深加工作為大蒜產業發展的重點,高定 位、高起點、高標準構建大蒜的生產、研發、加工、銷售產業化發展體系,力爭通過3到5年的努力,培育壯大5到10個產值超千萬、利稅超百萬的大蒜加工龍頭 企業,使我縣大蒜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大蒜貯藏能力達到40萬噸以上,成為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國最大的大蒜產業化示范基地。”(原標題:杞縣:大蒜奏響農民致富新樂章)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廣網河南頻道 原文時間:2007-06-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