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南召:金蠶銀繭耀山鄉

2013/3/13 17:10:53 點擊數: 【字體:

    摘要: 滿目青山,樹樹柞葉。青枝綠葉間點綴著肥碩的金色柞蠶。遠處的密林中,布谷鳥在得意地叫著“蠶倌可惡”、“蠶倌可惡”,并伺機飛來偷吃柞蠶。 
    
    守望與傳承
    
    滿目青山,樹樹柞葉。青枝綠葉間點綴著肥碩的金色柞蠶。遠處的密林中,布谷鳥在得意地叫著“蠶倌可惡”、“蠶倌可惡”,并伺機飛來偷吃柞蠶。 
    
    這是四五月間在南召山鄉常見的一幅畫面。 
    
    一頂草帽,一把剪刀,一只籮筐,城郊鄉東莊村的蠶坡上,50多歲的“蠶倌”董正坤在侍候柞蠶。剪刀用來剪斷已被蠶兒吃光葉子的柞枝,籮筐用來盛放柞蠶挪到枝葉鮮嫩的柞樹上。這些從先輩那里傳下來的勞動工具和勞動方式,似乎從來沒有改變過。 
    
    一個窩棚,一把水壺,幾個草人,在人跡罕至的蠶坡上與“蠶倌”為伴。30年前,養蠶人手中或許有一支土槍用來驅趕偷吃柞蠶的鳥兒。而今,只能用草人嚇唬鳥兒,守護柞蠶。
    
    大忙一年,種地養蠶;種地吃飯,養蠶花錢。至今在南召還流傳這樣一句農諺。 
    
    南召養柞蠶“始于漢光武,盛于明清”,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特殊的地理氣候和豐富的柞坡資源,使得南召柞蠶產量、品質冠于全國,全縣16個鄉鎮15個都從事柞蠶生產,柞蠶產繭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之稱。 
    
    1958年,南召柞蠶生產被評為全國先進,榮獲周恩來總理簽名的國務院獎狀。1989年,柞蠶繭產量達到3752噸,同年南召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9個柞蠶基地縣之一。 
    
    近年來,南召縣做出了不懈努力,使柞蠶生產繼續發揚光大,造福于民。 
    
    品牌提升。2000年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柞蠶之鄉”。 
    
    原產地保護。2003年南召柞蠶、繭、絲(綿)、綢通過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已獲得商標注冊登記的“一化”柞蠶系列產品達17種,使傳統特色產業在世貿組織成員國內受到了知識產權保護。 
    
    有機認證。2005年被中國有機食品認證委員會認證為“有機柞蠶”,是中國首個被認證的有機柞蠶產品。 
    
    清明見蠶到芒種結繭,50多天時間。董正坤算了一筆賬,他放養了1公斤蠶子,收獲300公斤柞蠶,收入達12000元。 
    
    轉型與升級
    
    柞蠶一生都是寶。 
    
    柞蠶是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蠶)、蛹和成蟲(蛾)4個發育階段。南召柞蠶從卵到蛾一年只發生一個循環,一年只養一季春蠶,所以被稱為一化柞蠶。 
    
    據《本草綱目》記述,柞蠶蛹入食可健身強神,入藥能補氣養血。柞蠶絲被國際上譽為“纖維皇后”,是高檔紡織品的優質原料。柞蠶蛾亦是上佳的滋補食品。 
    
    史書記載,隋、唐至明,“民需、貢賦盡賴蠶絲之利”。養蠶、繅絲、織綢一直是南召的主導產業之一。家家養蠶,村村繅絲,曾是南召農村的盛況。 
    
    南召縣繅絲廠,柞蠶產業曾經的龍頭企業,見證了繅絲行業的驕傲與輝煌,也見證了產品單一、生產滯后的落寞和破產。 
    
    但市場是最好的指揮棒。隨著國內、國際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南召柞蠶絲綢系列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東方蠶絲綢、阿房宮絲綢、佰年情家紡等深加工企 業生產的蠶絲被、真絲睡衣、繭絲床毯等系列床上用品一經投入市場,便受到用戶的青睞。圍繞一化柞蠶、蠶繭、絲、綿、綢、絲毯等系列產品的深度開發,柞蠶產 業成為南召出口創匯的拳頭和支柱。 
    
    東方絲綢公司引導蠶農參與“公司+種場+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保護價與蠶農簽訂合同,蠶繭上市后按市場價自由浮動,調動起蠶農養蠶的積極性。近年來,山東、遼寧等地客商紛紛前來收購蠶繭,“搶購”大戰使蠶繭價格一路走高。 
    
    在南召縣產業集聚區,投資兩億元的柞蠶繭絲毯博物館項目正拔地而起,集研發、加工、展示、銷售于一體,將打造出一個柞蠶產業加工園區。 
    
    柞蠶產業鏈條的拉長,催生了一大批素質高,技術精的產業工人。目前,已有4萬多名“南召繡女”外出務工,形成了絲綢工業中的知名勞務品牌。 
    
    探索與發展
    
    近年來,南召的農業生產逐步實現了機械化,從耕田到播種到收割,都由農機替代了人力。大部分勞力從田間邁進了鄉鎮企業或是到更遠的城市務工,農民的生產方式和勞動收入實現了多元化。 
    
    柞蠶養殖,由此成為農業生產中的另類。 
    
    小店鄉柏林村的蠶農曹玉成告訴記者,放養一斤蠶子需要修剪柞坡30~40畝,養蠶期間,從小蠶保育、挪蠶轉場到摘繭全是人工作業。年輕人不愿意風刮日曬從事養蠶,出現傳承斷層。 
    
    南召柞蠶全是野外柞坡放養,受自然條件制約較大。2010年,全縣蠶區先后遭受強風、暴雨、冰雹、陰雨、低溫等惡劣天氣,造成全縣1.5萬戶蠶農受災,極 大地挫傷了農戶的放養積極性。特別是今年,蠶農擔心養蠶收成不穩,再加上外出務工收入提升,不愿意養蠶和不敢養蠶的農戶急劇增加,全縣放養量出現下滑。 
    
    植柞為本、養蠶為業的傳統生產模式,在天氣、放養和生產方式等多重因素擠壓下,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怎樣讓柞蠶養殖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南召在進行著積極的實踐和探索。 
    
    生態理念。“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我縣樹立生態理念和綠色政績觀,加大對柞坡的保護力度,初步形成了“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柞蠶業生態保護格局。去年,南召被省政府命名為“河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科技創新。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南召一化柞蠶秋季放養和七色彩蠶培育相繼試驗成功并喜獲豐收,伴隨著大面積推廣,全縣蠶農收入可實現翻倍,將改寫2000多年的柞蠶養殖歷史。 
    
    項目爭取。積極爭取把蠶種列入良種補貼范疇,提高蠶農的養蠶積極性。以項目帶動良種繁育基地和柞蠶生產示范園建設,今年已爭取到位資金70萬元用于有機柞蠶生產基地建設。 
    
    陽光培訓。今年春季,我縣蠶業局采用多種形式舉辦柞蠶小蠶保護育苗等技術培訓27場次,依托“農民陽光”計劃培訓蠶農3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蠶業協會、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等縣鄉一體化的蠶業科技網絡,走上了集約化生產之路。 (原標題:南召:金蠶銀繭耀山鄉)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365農業網 原文時間:2011-8-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